被國際上譽為“東方藝術”的德化瓷塑,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雕工精巧、品質優(yōu)異、歷來名馳中外,是我國豐富多采的瓷苑中一朵藝術金花。
德化藝術瓷塑源遠流長;據考查,自東漢以后,佛教在我國逐漸興起,唐、宋二代,德化的佛教就很興盛。全縣已有九廟五十五寺,神仙佛像等宗教藝術引起了瓷工的興趣,當時的民間雕塑匠師,利用當地豐富的可塑性良好的瓷土進行仿制,經過不斷實踐和改進,逐步摸清了瓷塑的燒制規(guī)律,生產出不少可貴的瓷塑藝術品。元朝時期,德化瓷塑佛像就很盛行,這一別致的的瓷塑藝術,得到元朝皇帝的欣賞,選為宮廷的御玩貢品。發(fā)展至明朝,已達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風格,在我國瓷塑藝苑中獨樹一幟、引人注目,受到國內外的珍視,成為當時國際瓷壇一顆燦爛的明珠。
明朝嘉靖、萬歷(1522—1578)年間,德化縣隆泰鄉(xiāng)后所村有一位著名的民間雕塑藝人何朝宗,擅長雕塑神仙佛像,尤以觀音、如來、達摩、羅漢見稱。不但工于瓷塑,而且精于泥塑木雕,是一位具有多種雕塑技藝的民間藝人。他創(chuàng)作的瓷觀音儀態(tài)宛然,栩栩如生,臉容秀麗,端莊慈祥,令人一見生敬,使人產生欲仙之感?胺Q工絕一時。何氏的優(yōu)秀瓷塑作品,歷來被國內外視為瓷珍瑰寶,除英、法、美、日及東南亞少數國家博物館有何作瓷塑藏品外,國內各地博物館亦有少數珍藏,民間也有一些傳世品流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瓷觀音、達摩和上海、南京等博物館的何作瓷塑品都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泉州市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珍藏的渡海瓷觀音,相傳原系清朝康熙皇帝賜給他的宰相李光地(福建省安溪縣人)的,后來其子孫賣給一個財主,幾經輾轉流落至民間一位識寶者手中,并秘藏至新中國建立后才獻給國家。德化縣潯中公社高蔡大隊也有一尊造型奇巧、精美雋秀的何作坐巖瓷觀音,世代鄉(xiāng)民當神靈供奉秘藏至今。
何朝宗在其故鄉(xiāng)的后所窯場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chuàng)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優(yōu)秀技法。為德化瓷塑獲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明、清以來,德化瓷塑名手輩出,張壽山、林朝景、陳偉、鄧想、許容、蘇學金、許友義、許友觀、許友甄、游長子等等都是馳名的藝人,他們不僅精于瓷塑,還兼有石刻、木雕、泥塑多項精湛的技能。在明代以來的幾家著名瓷塑藝人中,也們也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和技法見長。何朝宗線條洗練流暢、深刻銳利,形苦流水行云;陳偉則圓潤柔和、清秀灑脫,有如蠟凝脂聚;許容追求工整均稱、善加珠飾、工求華麗;蘇學金善于捏塑,好作瓷花,工雕仕女。諸家雖各有所長,但都著力于臉部神情的細致刻畫和整體造型及衣紋處理的講究,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觀、人物形神兼?zhèn)、衣紋深秀洗練、線條瀟灑流暢和精雕細刻、工巧逼真的藝術風格與揉合石刻、木雕、泥塑藝術為一體的技法。
德化瓷塑的傳統(tǒng)題材十分豐富。宋、明時期,由于宗教藝術的影響,大都以佛教的如來、觀音、彌勒、羅漢、達摩、祖師和道教的王母、帝君、八仙、麻姑、壽星等等神仙佛像為主要題材。明、清以來,取材范圍不斷廣泛,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牛郎織女、吹簫引鳳、哪吒鬧海、盜取仙草、七女下凡以及歷史名人、各種動物和花鳥、盆景,取材之廣、品種之多、枚不勝舉。單一項瓷觀音就有七十二樣不同姿態(tài)造型,大小規(guī)格二百余種之巨。組雕以十八羅漢朝觀音、善才龍女拜觀音為稀貴,單雕則十八手觀音、立蓮觀音、坐巖觀音、披坐觀音最著名、瓷觀音實際上自明朝以來已成為德化瓷塑著名的傳統(tǒng)代表產品。
獨具特色的德化瓷塑藝術品,自遠銷以來,在國內外的瓷壇藝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獲得很高的聲譽。日本的上田恭輔先生在其所著的《支那陶器時代的研究》一書中說:“德化窯在明朝時代的產品白釉瓷,確實是白瓷中的白眉、甚至勝于白玉。……德化白瓷的藝術性瓷塑一開始就具有獨特的技巧。……雕塑方面有觀音、關羽、達摩、布袋、西王母、羅漢及獅子等等,特別是觀音豎像最為出色”。“從大約十六世紀起……介紹到歐洲以后,……立刻做為中國的白瓷而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并接受無限的定貨”。
維之在《可夸的德化窯》盛贊:“德化窯白瓷在世界陶瓷中占了特殊的地位,歐洲陶瓷專家要人仿作而不可能,他們稱她為‘中國白’,稱為世界上最精良的瓷器。”
新中國成立以來,德化瓷塑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猶如枯木逢春,蓬勃發(fā)展。名著世界的象牙白、又名奶油白的泥釉配方和燒制技術、在失傳了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又獲得研究恢復,投產后所燒制的瓷塑藝術品,牙黃瑩潔、半呈透明、如脂似玉、倍加貴氣。同時還利用不同質料的泥釉燒造出瑩潔明快的高白度,靈光寶氣的孩兒紅,清雅宜人的普通自,華麗多彩的色泥釉和絢美奪目的加彩、璀璨雅貴的鍍金等各具特色的瓷塑藝術品。瓷觀音等各種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題材產品,先后恢復生產三百九十多種,各類姿式和規(guī)格的瓷觀音現已生產一百多種,大者有一米二的十八手和立巖觀音,小者有僅九公分高的披坐觀音。新創(chuàng)作的和現代題材的產品也日益增多,特別是藝人們合理的運用人體解剖學和吸取電影、戲曲藝術的精華,增加了瓷塑人物造型的準確性,活現了人物的動態(tài)表情和衣紋變化,賦給德化瓷塑新的藝術魅力,顯得更加完美動人。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展覽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好評,并被選送到法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展出。成為我國發(fā)展對外貿易的一項受歡迎的特色出口藝術品。
現在,德化瓷塑藝人意氣風發(fā),新秀輩出,在認真繼承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風格和技法的同時,對技術精益求精,努力鉆研新技藝,決心把瓷塑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洞心同德,為我國發(fā)展對外貿易和擴大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作出積極的貢獻。
(原載《福建工藝美術》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