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小群螞蟻建不起蟻門呢?其實我們并不了解螞蟻的世界,但從現(xiàn)象上看,盡管每只螞蟻都有建造蟻穴的本能,但本能的知識需要被激發(fā)出來,很可能激發(fā)需要一個更大的群體。一小群螞蟻并不具備完全激發(fā)個體知識的功能,因此,小群螞蟻的組織知識并不充分,還不能拼出整座蟻穴的地圖。
這就是知識管理的第二步,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進而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型組織。比如,文章與大腦里的構思完全是兩回事,一個是顯性思維,一個是隱性思維。不論是個體還是組織,隱性知識永遠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只有將它轉變成顯性的知識,個體和組織才能從中獲益,而且轉化的越充分,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好的組織、好的計劃,其實就是一個轉化知識的好平臺。
但這一步人比動物世界要復雜得多。組織要求知識存貯、共享,但許多人會有心理障礙,因為組織要求的東西,恰恰是他們被聘用或者重用的條件,許多人會擔心分享知識會失去立身的根本,這就造成許多單位知識管理流于形式。我們不能像螞蟻一樣只許諾給大家一個完整的蟻窩,這樣太籠統(tǒng)了,人需要更具體、更個性化的獎勵目標。
知識管理的第三步就是創(chuàng)新,惟有創(chuàng)新才是永保組織活力的原動力。其實同一種群的螞蟻,在不同的地點,它的蟻窩都是不同的,這是螞蟻根據地理環(huán)境與建筑材料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就是螞蟻群體在新形勢下所做出的組織知識的變更。
那么什么是創(chuàng)新呢?創(chuàng)新其實就是知識的合理拼接。我們可以將知識想像成無數(shù)流動的基因片斷,在自然的流動中,在不可控的情況下,任何兩個基因片斷都可以組成一截全新的基因鏈。有效的知識管理,就是要增加拼接的可控性,按照公司的需要任意拼接出想要的基因鏈條。
雖然我們將知識管理分成三個階段來推動,但事實上這三個階段并沒有先后的關系,它們可以同步來做,而且同步推動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