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目標,是建成與美國花旗集團一樣的中國一流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集團。未來的保險業(yè)將經歷重大的結構重組,金融服務業(yè)之間業(yè)務的相互侵蝕和競爭,將使得保險業(yè)不得不更深入地參與到其他金融服務業(yè)中。”這是平安保險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在思考了五六年后,對平安金融控股模式的第一次完整闡述。
盡管馬明哲說的是花旗銀行,但熟悉平安和馬明哲的人都知道,給平安打上國際化烙印的是匯豐。在平安崛起的幾年中,混業(yè)與匯豐是兩個貫穿其間的要素。
合作·混業(yè)
2005年7月6日,平安銀行總部在上海舉行開業(yè)典禮,這在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的“大金融”棋局上又落下的一枚關鍵棋子。在平安保險的金融混業(yè)版圖中,平安銀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4年,平安銀行的總收入僅為人民幣一千萬元,但目標非常宏大:用十年時間躋身中國內地銀行業(yè)前10位。擁有平安銀行之后,平安集團今年
8月還積極嘗試收購廣東發(fā)展銀行,希望一舉完成從保險集團向金融集團的跨越。
隨著平安銀行的掛牌,平安集團也成為了繼第三家具有證券、保險、銀行、信托等多種業(yè)務的大型金融集團。平安集團旗下已構建起了平安產險、平安壽險、平安信托、平安證券、平安銀行等子、孫公司,將觸角已伸向了所有的金融業(yè)務。
匯豐總經理、執(zhí)行董事王冬勝也出現在平安銀行的開業(yè)儀式上。對于平安保險集團和匯豐而言,現實的意義是,平安銀行成立后,雙方終于有了進行實質性合作的平臺。王冬勝表示:“平安是匯豐重要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通過雙方合資的平安銀行,雙方有很多的合作機會。”
過橋·匯豐
“中國的保險事業(yè)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也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事事都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河上已經有橋,我們就不必去冒險涉水,付一些過橋費就可以過去了。風險小,也贏得了時間。”馬明哲一直奉行拿來主義,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經驗。
匯豐無疑是平安發(fā)展路上最重要的橋,在平安發(fā)展受阻的關鍵時刻,是匯豐伸出援手,幫助馬明哲完成上市、混業(yè)兩次突破。
1999年底,平安當時深陷資金匱乏窘境。令愁眉不展的平安高層重新興奮起來的,是走訪平安的香港大亨鄭裕彤帶來的一個資本故事:20世紀90年代,香港鄭裕彤財團大舉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急需籌集龐大資金做后盾。于是匯豐集團為其量身定做了一個長達4年的融資計劃,分別在1995年、1997年和1999年,通過私募、發(fā)行可轉換債券和上市三種方式,使鄭裕彤成功融資超過14億美元。
于是平安很快向匯豐投出橄欖枝。隨后,匯豐對平安保險當時的償付能力、代理人管理、風險管理、投資管理、公司架構等進行全面評估。在認真調研之后,匯豐提出以戰(zhàn)略投資者的身份入股平安,并答應輔助平安處理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合適的時候幫助平安海外上市。
10月8日,匯豐舉資6億美元參股平安的消息一傳出便吸引海內外的目光。一直關注平安的人士認為:匯豐的參股顯然會給平安帶來管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益處,將進一步提高平安的實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為廣大客戶提供更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更優(yōu)質的服務,以實現其成為中國最好的綜合金融保險服務集團公司的目標。過去不了解平安的人士則認為:匯豐高溢價入股平安,表示了匯豐對中國、對平安的信心,平安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保險公司之一。在這樣的基礎上,平安保險于2004年6月順利在香港上市。
而此時的馬明哲,早已將目光放到金融混業(yè)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許可時,匯豐將與平安在個人金融服務范圍內,成立多方面的策略合作及聯(lián)盟關系。”
6年前那次吸收匯豐6億美元,不僅是平安引資、引腦的舉動,更是是平安借力匯豐嘗試混業(yè)經營的一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