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定昌在賞玩自己心愛之作<冬>
中新浙江網11月11日電 (童靜宜 江耘)初見徐定昌,一臉笑容,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而且很富有活力,特別是語到激動處,更是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是很有激情但又很實在。
徐定昌是龍泉青瓷協(xié)會的會長,也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雖然從事青瓷藝術瓷創(chuàng)作的時間不過是十多年的時間,但在青瓷這一行業(yè)工作卻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了。而一聊起青瓷,徐定昌也是侃侃而談。
做青瓷,徐定昌厚積薄發(fā)
山清水秀的龍泉憑借著獨特的資源和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神奇的青瓷。在宋代,龍泉青瓷更是達到了顛峰,暢銷世界各地,蜚聲海內外。雖然龍泉青瓷在明清以后逐步走向衰落,并一度沉寂。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周總理批示恢復龍泉青瓷生產以后,龍泉青瓷又一次走上了復興之路,也孕育了一批青瓷藝術大師,徐定昌就是其中之一。
據徐定昌介紹,1973年,剛滿18歲的徐定昌從溫州來到龍泉,進了青瓷廠干起了小學徒,一開始便師從老藝人陳媛香學習青瓷原料配方。一接觸到青瓷,徐定昌便被這些美侖美奐的藝術品所傾倒,并全身心的投入到青瓷的學習當中。勤奮外加天賦,使他從小學徒到班組長再到車間主任,幾年時間里,他便成為了青瓷廠的骨干力量。
徐定昌進步雖快,但是一路走來所付出的艱辛卻無法用文字來表達。“那幾年,實在是太艱苦了,即使做到車間主任的職務上,我依舊是一個臨時工,待遇與正式工差距很大。”現在回想起來,徐定昌覺得能夠堅持下來的最大原因,便是美麗的青瓷了,“餓一點都無所謂,就怕看不到這些如玉般的青瓷。”
正是對青瓷的這種熱愛,使他醉心于藝術瓷的創(chuàng)作,并有自己的看法。“中國的陶瓷藝術無窮無盡,全國各地的陶瓷都有其獨特的一面,青瓷也應該兼收并蓄,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大的魅力。”因此,他先后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毛正聰,并南下福建德化、廣東潮州,北上江蘇宜興等多個地方,四處拜師學藝。甚至在知天命之年,還靜靜地坐在杭州的課堂里甘當省工藝美術培訓班的小學生。
厚積才能薄發(fā)。多年的學習之旅讓徐定昌對青瓷有更深厚的見解,隨之而來的便是豐收了。2005年他在杭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展中《風知弦》、《追求》兩件作品雙獲金獎;同年10月的杭州西湖博覽會上,他的《粉青舒心五頭文具》又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
一年連中三元,徐定昌多年的積累沒有白費,他已經化蛹為蝶,真正成為了一名青瓷界的大師級人物了。之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春夏秋冬》更是成為了其創(chuàng)作生涯前半段的一件標志性作品。
《春夏秋冬》是青瓷更是感悟
全國陶瓷評比會素來有陶瓷業(yè)的“奧林匹克”之稱,其規(guī)格之高可想而知。2006年,恰逢這四年一屆的第八屆全國陶瓷評比會,面對這樣的盛會,徐定昌希望通過送作品參與評比來證實一下他在青瓷上的造詣。有了想法和目標,接下來的便是付諸實施。
從2005年開始,徐定昌便開始潛心創(chuàng)作。“做一件什么樣的作品拿去評比呢?這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盤旋很久,總想做出一個最能代表整個龍泉的青瓷作品去參展,但是如此大的選題,一兩件小小的青瓷很難體現出來。”徐定昌為此一直沒有輕易動手。
構思的時間是漫長而又痛苦的,一個又一個的想法被他從腦海中否決掉。徐定昌望著龍泉的青山綠水,一個很早就曾經有過的想法再次迸了出來:做一組四季青瓷。于是,《春夏秋冬》便開始逐漸成型。
“我做青瓷那么多年,青瓷美麗的釉色一直吸引著我,梅子青、天青、米黃青、粉青這四種來自大自然的青釉正好能反映出一年四季。另外,《春夏秋冬》也體現出了龍泉的青瓷藝人為了藝術而一年四季的忙碌。”徐定昌說。主題確定下來后,接著便是進入制作燒制階段。經歷了無數個日夜,傾注著徐定昌無數心血的作品——《春夏秋冬》終于問世了。
《春夏秋冬》讓徐定昌沖到了藝術的第一次顛峰,在第八屆全國陶瓷評比會上,徐定昌一舉奪得了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金獎。而剛一獲獎,《春夏秋冬》便吸引了許多買家競相求購。面對高價,徐定昌一一予以婉拒。“《春夏秋冬》不僅僅是一套青瓷,而是有靈氣的,有生命的。所以我要帶著它回歸其誕生之地,生活在這個人杰地靈的浙西南小城,再度幾個春夏秋冬。”
復興龍泉青瓷是千年等一回的機會
作為青瓷藝術大師的徐定昌,雖然有了《春夏秋冬》的顛峰之作,但是這僅僅是對其個人從事青瓷藝術的半生佐證。對于未來,徐定昌要走的路還很長。“青瓷的創(chuàng)作需要積累,前半生的積累才有如今的成就。但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作為青瓷藝人來說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今后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創(chuàng)作上”。徐定昌說。
而作為龍泉青瓷協(xié)會會長,徐定昌肩上所擔負的擔子很沉重。龍泉青瓷在近代曾僅剩如煙般一縷,時斷時續(xù),是在周總理批示恢復生產的情況下才走上了復興之路。然而,要重現千年前南宋時期的輝煌,卻不是一時一日一人之功。“青瓷不僅僅是龍泉的,她是全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青瓷的復興也不是一個人一群人的事情,而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徐定昌說。
“我現在是深刻體會到只有政府的重視支持才能有一個行業(yè)的興盛,擺在十幾二十年前,我做夢也想不到我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們龍泉青瓷會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徐定昌感慨萬分。
據他介紹,這幾屆的政府高度重視龍泉青瓷的發(fā)展,給土地、給政策、建立龍泉青瓷寶劍城,搭建平臺舉辦龍泉青瓷•寶劍節(jié),如今,更大規(guī)模的青瓷城也馬上要奠基。而眾多青瓷藝人也緊緊抓住這次的機遇,各展所長,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可謂是百花齊放。“這些年,我們龍泉青瓷在政府的組織下挺進杭州,入駐上海,亮相北京,遠赴日本等地參展交流,從各方面多渠道擴大了龍泉青瓷在國內國外的影響。目前龍泉青瓷企業(yè)達130多家,從業(yè)人員3000多人,年產值達2億多,產品遠銷五大洲。”徐定昌頗為自豪。
“我們這批青瓷藝人都很感恩于時代給我們的機會,F在,社會經濟越來越發(fā)達,人民生活也越來越好,有更多的人由于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收藏我們龍泉青瓷,可謂是天時地利,政通人和,這對復興龍泉青瓷來說是千年等一回的機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機會。”徐定昌說。
而要抓住這個機會,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祖宗的東西不能丟,傳統(tǒng)的東西不能丟,在傳承中發(fā)展,然后再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因為首先有老一輩的付出,才有今天發(fā)展的基礎。在他們的基礎上,我們要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才有青瓷的發(fā)展、復興與中興。”
在宋代,皇室、貴族以擁有收藏龍泉青瓷為榮。而現在,對于徐定昌來說,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讓全國全世界的人以擁有龍泉青瓷為榮。“在世界上,龍泉青瓷——中國CHINA是OK的,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