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琺瑯彩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一朵奇葩,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極為名貴的御用器。為康熙時始燒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種新興手工藝品,它是在銅胎上以藍為地色,掐以銅絲,填上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藝品。永樂時期已有這類制品,由于藍色以景泰年間為最好,故有“景泰藍”之稱。清早期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類似的金琺瑯、銅琺瑯等工藝品,國內流行在銅、玻璃、瓷等質地胎子上,用進口的琺瑯彩料描繪器物形成琺瑯彩器,并被稱為“銅胎琺瑯彩器”、“瓷胎琺瑯彩器”等。
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由于是從銅胎移植而來,尚處初創(chuàng)階段,彩料掌控尚未成熟,彩料與瓷胎粘合也不佳,故器型小。白胎瓷內壁施釉而外壁素面,在外壁上施琺瑯彩后,留下白而不完美,通體復施黃、藍、紅、豆綠、絳紫成為色地琺瑯彩瓷。色地有透明與不透明的,注重了色調的烘托效果。紋飾部局遍滿通體,在器物面、蓋、底部,均有裝飾。常在畫好的圖樣上補上較深的顏色表示陰影,時而點上小點輔助裝飾,花葉點深紋。運筆工謹,圖案部局強調趣味而疏于記實。畫面注重西方繪畫筆法、技法,如時空、透視、明暗關系等。
雍正后,琺瑯彩瓷器制作更為精進,部分和康熙時色地一樣外,絕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上彩繪。白瓷器從景德鎮(zhèn)燒好后送到京城,也有用舊脫胎填白瓷器。雍正琺瑯彩瓷器改變了康熙時期只繪花枝、有花無鳥的單調圖案,在白瓷上用琺瑯彩料繪花鳥、竹石、山水、等各種不同的畫面,并配以書法題詩,成為制瓷工藝和書、詩、畫。雍正本人提倡水墨、青綠山水,故此兩品種皆有精品。雍正十年提供畫稿的有唐岱和畫水墨琺瑯的戴恒、湯振基。雍正六年指定畫琺瑯彩花樣的有賀金昆。畫琺瑯的有張琦、周岳、宋三吉等人,譚榮、鄒文玉最出色。
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器,發(fā)展到成熟時期,脫離了銅胎琺瑯畫法的模式。畫面裝飾更為中國化,制作技術達到頂盛。瓷質如白玉,胎骨如蛋殼,且具畫苑畫風,題句優(yōu)雅,款識工整。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器表現追求瓷本色清純,色地琺瑯彩較少,較多以白瓷釉面上施彩繪制。景德鎮(zhèn)盛產如玉白瓷,加之宮中所藏白瓷皆為所用。雍正早承康熙裝飾之風,后在圖案化裝飾、寫生式基礎上,增加了彩色地開光、翎毛類、山水類題材,有花有鳥,畫配題詩、寫意畫面、朱紅印章、書詩畫為一體,瓷畫與紙畫漸近,形成雍正時獨特藝術風貌。
乾隆期琺瑯彩瓷器畫面有完全仿西洋畫,有些畫面題材增多。所用白瓷也為造辦處上等貨,乾隆十八年造辦處檔案:“白瓷盤一件、白瓷暗龍盤一件傳旨著交琺瑯處燒琺瑯,填白盤碟大小一百卅件、填白大小二十八件、交琺瑯處燒琺瑯。”這些琺瑯瓷器產量不大,完全由清宮廷壟斷。雍、乾琺瑯彩瓷器,有題詩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印面文字與圖案、題款相配合。清乾隆琺瑯彩芙蓉、雞紋玉壺春瓶,瓶口撇小,長頸,腹下豐滿,圈足。胎薄釉潤。頸部以藍彩繪上下蕉葉紋,腹部繪山石,石后三株芙蓉花,周邊繪小野花,兩只稚雞相依偎,竊竊私語。瓶上有詩“青扶承綠,紅妥出闌枝”。器物制作精細,胎質細膩,用彩濃淡適宜,花卉鮮艷逼真,禽紋生動形象。詩畫結合,具文人畫工筆情趣,代表了乾隆時期制瓷最高水平。
現存清宮琺瑯彩瓷共約五百余件、兩百多個品種。這種文化受世界文化的影響也影響著世界工藝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作為我國與世界陶瓷工藝文化的一個優(yōu)秀品種,清代琺瑯彩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是現當代我國陶瓷藝術學術理論及實踐的重要基礎與發(fā)展的參考資料。本文再次提及琺瑯彩,旨在引起學術界、藝術界對其重視,同時其對當今陶瓷藝術界不無啟迪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