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機構及人員
部門、機構的“牌子”多了,什么部、處、室、中心、辦公室、委員會等任命文件的新增速度確實讓人深刻感覺到了“發(fā)展速度”:部長、經(jīng)理不過癮,就當“處長”吧,就這樣的“光桿司令”也不少見;新設臨時性或正式的機構,一紙文件就解決了:—過年一來,要調(diào)整工資,就來個“薪酬與績效管理委員會”;想起搞6S管理,“6S管理委員會”應運而生;今天來個“采購與招投標管理委員會”,明天來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常務委員、委員,名單一大串,事情沒人干。
求才心切的欲望,確實值得贊揚,其程序是:新人進來,不管以前呆的是單位(企業(yè))規(guī)模、真實職位、工作能力,也不管什么職稱、學歷、職業(yè)資格證書,能做或者擅長做什么工作則不得而知,肚子里裝的“貨”幾斤幾兩更是沒想到去稱一下,更不用說與企業(yè)的期望值、企業(yè)管理風格的吻合程度,反正是“招之即來,來后即任”,能撞鐘就撞兩下子,一旦被“同化”了,遇到問題“借口漫天飛”,推委之風“明易防,暗難擋”;有的干部被委以重任后,但依舊是拿著當年管理“一畝三分田”的看家本領,在行事風格、辦事能力、學習能力等諸方面的心智模式?jīng)]有什么改進,“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于是,其本人主管或者負責的部門、下屬的的工作理所當然是“原地踏步走”,三、五個月或者一年半載的時間一晃而過,原本存在的問題、現(xiàn)象還是“濤聲依舊”。
即便如此,倒也讓某些人覺得“自我滿意度”挺高:“工資不錯,獎金不少”,“感覺良好”;總有那么一堆人,聽到學習就頭疼,碰到老板就挨罵,搞起評比就算末位穩(wěn)拿,心里想的是反正沒有“末位淘汰制”,反正“老板不會親自叫人滾蛋”,反正“大樹腳下好乘涼”!
(3)薪酬與績效管理考核
后來新進的人,總讓早幾年先進來的人羨慕,被承諾的年薪更是誘惑,與同類崗位對比一下,則令先進來的人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有些慚愧;有關崗位上的工資,一人一策,“特例”總是比較常見;職務說明書、考核方案等好象也在年年改,經(jīng)常是出于“形式”——來點新面孔,往往“換湯不換藥”,老想著怎么“分獎金”,或者是所謂的“提成”,卻缺乏評審,缺乏階段性的業(yè)績改進目標及其常規(guī)性的檢查與反饋,其實就是忘了回歸到考核本身的真正目的——改進績效。
有的企業(yè),搞的薪酬改革,顯示出所謂的“平衡”——崗位工資一刀切!看起來有點不可理解,恰恰是事實,至于工齡、學歷、職業(yè)資格證書、職稱等完全漠視;更有部長、經(jīng)理或者某個高層領導,經(jīng)常是沒能指出下屬存在的問題,更談不上提什么比較可行的改進程序、方法,至于和下屬一起搞方案、搞業(yè)務流程的程序優(yōu)化則顯得更為“遙遠”,此舉不禁叫人懷疑其本身對負責、分管的工作不專業(yè),或者根本沒有什么可行的思路,“外行領導內(nèi)行”的難度也就不能不浮出水面了,真可謂“心中無數(shù)膽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