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角色的置換
商人概念,源于何時,我無從考證。但我最早接觸商人這個詞眼,依稀記得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所說的“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這首詩把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描繪得“凄凄慘慘戚戚。”大概從那時起,我對商人就沒有什么好感。后來,聽到最多的就是那句人人皆知的判詞:“無商不奸,無奸不商。”
現在,打開國門沐浴了西風美雨之后,市場經濟深入人心,重仕輕商的陳腐觀念開始瓦解,面對強大的市場營銷風暴,傳統文化下的奸商之論日漸式微。此消彼長,一時間,開工廠、辦公司、做企業(yè)的如同雨后春筍,紛紛成了市場經濟的主體。然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人即公司員工并沒有真正地脫胎換骨,完成商人角色的置換,以商人的面孔、以商人的心態(tài)、以商人的行為存在于企業(yè)的每一個空間,盡管很多上市公司完成了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改革。
在一家企業(yè)里,如果說你是一個工人,要遵守勞動紀律,員工就易于接受;如果說你是一個主人翁,要有當家作主的意識,員工心情也很舒暢;如果說你是一個商人,要具有商人的思維方式,時時刻刻要以商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約束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員工心里就磨不過彎來,有的還反問道:我不搞銷售,不做生意,我不對外跟人做買賣、談業(yè)務,我怎么成了一個商人呢?從如此言論中,可以折射出在企業(yè)內部,要徹底完成商人角色的轉變,必然會帶來一些觀念的沖突和思想意識的煎熬。
社會發(fā)展一日千里,市場經濟無孔不入,買方市場的微利時代全面來臨。在這種大轉變、大變化下,企業(yè)員工無視這種變化是一種冷漠,已知這種變化而仍不想做觀念上的調整和思想上的更新,也絕非一種對企業(yè)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最終要得慢性病直至死亡。因而,適應這種競爭環(huán)境的前提就是要把市場機制引入到企業(yè)內部管理,明明白白地意識到在企業(yè)內部你我之間都是商人。
毫無疑義,從古到今,從外到內,商人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具有強烈的成本意識,——“斤斤計較”是其典型的表象。成本意識,說到底是一種改進意識,是一種敏感意識。在企業(yè)內部,如果每位員工樹立了強烈的商人意識,自覺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商人,對企業(yè)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于對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十分敏感,都十分計較,那么,在惡劣的市場競爭中,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成本,才能得到不斷地降低、降低、再降低,企業(yè)也才能真正地成為市場的贏家。所謂“順境靠膽量,逆境拚成本”也正是對每一位企業(yè)員工的諄諄告誡。
由此而言,在每一個企業(yè)、在一家公司全方位地推動商人角色的置換是何等重要。
商人意識的自覺
應該說,引入市場經濟,按市場法則從事經濟活動,是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的里程碑。而市場經濟用一句通俗的話解釋就是:拚命地促使人不斷地賺錢賺錢再賺錢。
曾聽人說過,以前是閉著眼睛賺大錢,現在是睜著眼睛賺不到錢。“賺大錢”是市場經濟萌芽階段的事,計劃經濟的烙印還相當深刻;人們的市場意識、商人意識還只是停留在一種被迫的層面上。“賺不到錢”說明市場已經深入發(fā)展了,微利時代已經全面來臨,這時候人們的市場意識、商人意識必然要走向一種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