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與程不識
李廣和程不識都是漢武帝時的大將,但兩個人治軍的風格迥異。在這里舉他們兩個人做例子,是想談一談領導的方式與風格對事業(yè)的影響。
李廣大家都知道,是有名的飛將軍。程不識,可能除了專門研究秦漢史的入主外,很少有人聽說過他。其實在漢朝前期,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兩個人是齊名的。他們一個是現(xiàn)在河北省的太守,一個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當時的太守大多是邊境上的守將。
李廣和他的孫子李陵都是名聲很大的人物。司馬遷是李陵的好朋友,司馬遷由于為李陵辯護受了宮刑。李廣由普通軍人成為一代名將,史書說,他能叫出部下士兵的名字。李廣是邊郡太守,領軍萬人之眾,他不可能叫出那么多名字來。實際上,他是和他周圍的親兵關系密切。李廣訓練部隊以恩義相結,不重紀律,因此每位將領都與他交情好。作戰(zhàn)時,他的行軍布陣采用自由的作風,不拘一格,他所帶領的騎兵非常精良,以機動性代替當時中國傳統(tǒng)的行軍布陣,所以李廣的部隊常常獲勝,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李廣時常帶領少量精銳突擊隊突襲匈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比如有一次就被匈奴俘虜,但他奪了匈奴的馬逃出來了。還有一次是用類似“空城計”的險計脫圍:他自己騎著馬,緩緩后退,匈奴以為這是誘敵,不敢貿(mào)然前進。其實,李廣的做法不是帶領大兵團作戰(zhàn)的方式。打匈奴時,大軍五道出擊,武帝不讓他領導正面的軍隊,只讓他率領輔助部隊,未嘗沒有道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的悲劇,造成他的英雄事跡的傳誦。
李廣的孫子李陵帶五千名荊楚健兒出塞。這些漢軍都是步卒,無法和匈奴的騎兵對抗。李陵率軍從居延(在今天的額濟納河流域)出發(fā),進入大漠,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李陵的敵人是匈奴的右賢王,他的部隊數(shù)量多,而且戰(zhàn)斗力很強,李陵要想取得勝利是極其困難的。最后他的五千人的軍隊覆滅,他本人也被俘了。李廣和李陵作戰(zhàn)很勇敢,但靠個人英雄主義無法打贏一場大的戰(zhàn)爭,這不是統(tǒng)帥的做法。作戰(zhàn)不是逞強,不是炫耀自己。要論作為一個指揮官,李廣和李陵都是不夠格的。
編輯推薦:
深圳,一個月拿多少錢算窮人 注意:作為下屬應盡哪些本分 新招:視頻面試攬人才
老板:我就是不招剛畢業(yè)大學生 職場人士不可不知10條定律 寶潔招聘流程及面試題
任性功勛員工,該辭退還是挽留 女白領:笑容自信決勝職場 未來金飯碗 年薪數(shù)十萬
程不識和李廣、李陵相比,有鮮明的特點。他是非常嚴謹?shù)膶㈩I,將部隊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分成部伍,有職責明確的層層級級的指揮系統(tǒng)。部隊出戰(zhàn)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tài)。他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行軍很慢,但很堅實。凡是他率軍作戰(zhàn),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護,一隊一隊互相呼應,互相照管,安營扎寨很有章法。行動起來,全軍一起行動;扎下營來,敵人沖不動。他從未讓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沒有取得過重大的勝利。程不識應當算是極為穩(wěn)重的將領。在西漢,人們都知道程不識是名將,因為他戰(zhàn)不敗。而李廣呢,不是大勝,就是大敗,就好比在賭場賭錢,不是大贏,就是大輸。程不識則能夠不斷地積累勝利。
李廣、程不識代表了兩種指揮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這兩個人之間難作必然的好壞評斷。就親和力與團結力來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則永遠是一萬人,但也是不至于輕易被打垮的。程不識指揮軍隊的風格在漢朝延續(xù)了很長的時期,所以漢朝時“軍中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換句話說,指揮的命令只能下達到第二級,無法下達到第三級以下。這樣的部隊非常堅實,但擴張性與活動性都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這兩類例證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少見。具體說來,居上風的時候,李廣的軍隊較容易成功。平常的時候,程不識的作風可以維持不敗。最好的方法是適當?shù)卣{(diào)和這兩種風格,但如何調(diào)和則是另一門大學問。從一般情況來看,如果我們不知道眼下的局勢如何,還是選擇程不識那種類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識那樣行事的作風比較穩(wěn)妥一些。
唐太宗與明太祖
唐太宗和明太祖都屬于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皇帝,但他們創(chuàng)建帝業(yè)的方式、施政的風格卻有極大的差別。通過比較這兩位皇帝,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不同的領導風格、決策方式對國家造成的巨大影響。
唐太宗的大業(yè)依靠的是三支力量:一支是關隴集團,一支是山東集團,另一支則是江南文士。關隴集團以北魏鮮卑貴族為首,代北武川系軍事貴族是其主體,也包括一些胡化的漢人和西域的胡人。他們握有兵權,多以軍功致位通顯,世代承襲封爵、勛階,與皇室、關中郡姓通過聯(lián)姻等方式相結合,成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核心力量,雖經(jīng)改朝換代,仍然勢力不墜,正所謂“關中尚冠冕,代北尚貴戚”。山東集團包括山東士族和山東豪杰兩部分。山東士族具有悠久的歷史、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和強大的宗族鄉(xiāng)里基礎,并由此產(chǎn)生出巨大的政治能量。他們進可左右朝政,退可控御鄉(xiāng)土,當南朝高門走向衰亡之際,山東士族卻仍有生命力。山東豪杰是在隋末混亂的形勢下崛起的寒門地主武裝集團。換言之,他們是在隋朝末年大動蕩的社會局面中力量迅速膨脹的山東地方豪強。所謂山東豪杰是以暴力形式提升其政治地位的。江南文士中,很多出自隋朝統(tǒng)一之前南朝以文學見長的世家大族,他們一方面參與政治制度、典章則例的制定,另一方面又在江南地區(qū)繼續(xù)發(fā)揮影響。這三支力量對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國力的恢復與壯大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了平衡各派政治勢力,唐太宗下令修撰了《氏族志》,以抑制山東舊士族。他能夠利用上述政治集團的長處,從中調(diào)控,保持平衡,不讓其中的哪一支力量凌駕于其他集團之上。他重用魏徵,一個重要原因是魏徽早年與所謂“山東豪杰”有密切關系。魏徵為李世民所用,能夠“接洽山東豪杰監(jiān)視山東貴族及關隴集團,以供分合操縱諸政治社會勢力之妙用”。
從政府的組織形式來看,唐太宗同樣重視在制度上保證分權制衡。這種制衡不僅僅針對各個官僚集團,也包括控制皇帝本人的言行。唐朝在中央繼續(xù)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的正副長官是中書令和侍郎,下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制。門下省的正副長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設給事中,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駁正違失,并審批尚書省的奏事。尚書省的正副長官是尚書令和左右仆射,下設左右丞;該省統(tǒng)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執(zhí)行中央擬定的政令。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宮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
中央的監(jiān)察機構是御史臺,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長官,主要掌糾察百官和監(jiān)督府庫出納,可以說是“天子耳目”。御史大夫下分設臺院、殿院和察院。臺院置侍御史,掌彈劾中央的百官;殿院置殿中侍御史,掌糾察朝儀、朝會、郊祀及巡視京師,以維護皇帝的尊嚴;察院置監(jiān)察御史,掌監(jiān)察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