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居民的強烈反應給了駱青峰很大的壓力,他最害怕的事情最終還是發(fā)生了。
駱青峰: “環(huán)保,衛(wèi)生,城管部門3個部門,同時給我下停業(yè)整頓通知單,不準營業(yè)。”
記者:“那是什么時候的事?”
駱青峰:“2003年5月份的時候吧,有一天三個部門同來了。”
在當時,駱青峰光靠烤蝦球,一天可以賣到七千元錢,一個月就有20萬元入賬。突然間要求停業(yè),這個打擊讓駱青峰的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
駱青峰:“我非常好的生意,好不容易熬了這么多年,我才剛剛熬出點頭來,突然讓我就這樣不干了,那我肯定是不甘心的。”
忙碌慣了的駱青峰一下子變成了大閑人,整天在街頭徘徊,一直琢磨著尋找機會重新再來。2003年5月,為防止非典型性肺炎的傳播,他的小店被徹底拆除,連重新開業(yè)的機會也沒有了。現(xiàn)在只有這根電線桿依然矗立在原地。
駱青峰:“后來房子拆掉了,我還經常過來看看,摸一摸它,反正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接下來的時間里,駱青峰一直思考著將來的發(fā)展。在岳父幫助下,2003年6月,他很快租下了武珞路上的這個店面。他覺得,原來的老蝦球店已很有名氣,一定不能丟掉這些了老客源。他就讓員工在老店旁舉了一個大牌子,將搬遷的消息告訴了老顧客。做好這些準備后,他的新店開始營業(yè)了。
駱青峰:“當時我們還請了一個樂隊來,在門口擺起了熱鬧,搞氣氛嘛,實際上那都是多余的,因為到了晚上,來的人絡繹不絕,把那個門口都給堵住了,當時生意是好得不得了。”
駱青峰:“原來是下午才開始營業(yè),現(xiàn)在我們中午就開始營業(yè),到了晚上12點鐘以后,我們就不營業(yè)了,實際上12點鐘到凌晨3點鐘是武漢市宵夜的小高潮,我們放棄了這三個小時的營業(yè)時間,主要是為了我們的居民著想,不擾民。”
經過改進,很多問題就避免了。裝修后的新店不僅留住了老顧客,也吸引了一批新的消費人群。
駱青峰:“現(xiàn)在的消費者吧,白領來得多一些,小資也多一些,他們吃飯的時候還是要講究一點環(huán)境的。”
食客甲:“搬到這兒來了之后,環(huán)境也好了。”
食客乙:“感覺特別有氣氛,其次是他們這兒店面很大,比較干凈,比外面的街邊的干凈的多,吃了很多次,也沒有像外面吃了拉肚子呀或者什么的,第三就是他們這的蝦球很進味,很多大小也比較均勻,不像外邊很多黑的死的蝦。”
搬到新店后不到一個月,駱青峰就賣出了50萬元的營業(yè)額。這之后,對蝦球的需求量也自然多了起來,黑蝦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