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這次教訓,曾令肖收集了各地菜市場的“綠色標準”,準備按標準收菜。加之他在收菜過程中經常遇到菜農抱怨本來以為好賣的菜,幾個月以后等曾令肖過去收時這個品種卻已經降價了。于是曾令肖想到了“訂單收購”的法子:在菜農種菜之前先和曾令肖簽訂購銷合同,雙方事先協(xié)商好收購價格、數量和質量標準,等到收購當天,不管市場價格如何變化,都按照訂單價格收購,但菜農必須保證種出來的蔬菜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標準。通過這個辦法,菜農不再因為擔心市場價格走低而不敢擴大種植面積,而曾令肖也不用再為蔬菜質量達不到要求或是市場價格上升時菜農坐地加價而擔心。
“雖然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但我們市場這么廣,長沙要是賣不上價就轉運到廣州去賣,一般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曾令肖對“訂單收購”的效果很滿意。
推行這種方式以后,曾令肖還根據自己掌握的市場信息和需求,直接和菜農們溝通,告訴他們現在外邊什么菜能賣出好價錢,都有什么樣的“綠色標準”,不要使用什么樣的農藥殺蟲……蔬菜的質量提升了,價格自然也就隨之上漲。
聯合作戰(zhàn)發(fā)揮互補作用
蔬菜有保鮮要求,而且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有時候根本就沒法預料到下個星期什么菜好賣。”曾令肖對1998年那次“北京之痛”深有感觸。根據他多年的經驗,每年春節(jié)前后北京蔬菜市場對青椒的需求都會非常大,1998年 9月,他就早早地同山西一個蔬菜基地簽訂了青椒訂單,到1月下旬從基地向北京運了兩卡車青椒。
誰知道市場風云突變,貨到了北京以后,曾令肖發(fā)現原來原來可以賣到8毛一斤的青椒現在最多只能賣到5毛左右。原來那年各地到北京“趕年”的青椒太多,遠遠超出北京市場的容量。那兩車貨曾令肖收購的訂單成本價格是6毛2一公斤,加上運費和途中損耗,他的損失在5000元以上,這在1995年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經歷了這次失敗,曾令消迫切地感到需要加強對市場動向等相關信息的了解。當時手提電話和網絡遠沒現在這樣普及,怎么辦呢?
“龔家坪鎮(zhèn)那個時候在全國各地做蔬菜生意的人很多,但因為都常年在外,沒怎么聯系溝通。”曾令肖想到了資源互補。蔬菜這東西全國各地的需求每天都會不一樣,1998年春天的北京,曾令肖處理完那兩車青椒的第二天就打電話給他在濟南做同樣生意的老鄉(xiāng),果然,濟南那些天青椒的價格在7毛以上。如果能及時把北京的不好銷的蔬菜轉到全國其他市場,就不會有這么大的損失了。曾令肖想著這個,心里有了個主意——把全鎮(zhèn)在外邊做蔬菜生意的老鄉(xiāng)“連橫”到一起,互通消息,避免損失。因為各自所在市場和貨源不同,也就不存在互相競爭的問題,但是卻能在貨源組織和市場銷售上相互照顧。
當年春節(jié),炭棚村在外邊經商的老鄉(xiāng)們紛紛回家過年,曾令肖召集這批人到自己家里“聚聚”。他把想法說出來以后,老鄉(xiāng)們反響出奇的熱烈,原來,他們都分別遇到了這種情況。
有了需求,辦事效率出奇的快,“祁陽縣湘南供銷協(xié)會”在春節(jié)沒過完就掛牌成立了,由曾令肖和鎮(zhèn)上另一位“大戶”負責協(xié)調。他們出錢給協(xié)會添置了電話,還專門請了幾個工作人員負責信息的收集和協(xié)調。
“我們現在去跟蔬菜基地和菜農簽訂訂單的時候,心里就塌實多了。”曾令肖笑道。“而且,以前因為量小不能發(fā)貨的情況也有所好轉,現在可以幾家拼一個車運,攤開來運費就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