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青花五彩龍鳳紋瓷硯
瓷硯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青瓷硯,此時端硯,歙硯還沒有開始實用。在這個時候,瓷硯臺多有足,用以加高硯身,與當(dāng)時席地而坐,多用矮幾的習(xí)俗相融。三國時期的硯臺制作相對比較精細(xì),硯臺在此時還有蓋子,多為三足,足的形狀多做成力士或熊形,但硯面是比較平坦的,水與墨在硯面中不能分開,還是有缺點的。到了西晉時期的硯臺,硯的足也是三足的,但足的形制多為蹄足,足部比三國時期的高,制作也比較精巧。到了東晉時期,硯臺的制作則比以前要粗糙,多為蹄足,足比西晉時更高.硯面較西晉時的突起,此時硯臺的足已不僅僅局限于三足了,以四足、五足者為多。南北朝時起硯面的突起現(xiàn)象和足的數(shù)量都較東晉更甚。此時的足一般已多至6至8個,制作則更為粗糙。
硯臺在隋代還繼續(xù)流行,其最大特點就是把以前的蹄形足改為水珠形滴足,使得硯面更為突出,利于水和墨的分開。到了唐代,硯有了很大的改進(jìn),一般硯面平坦,周圍有了溝槽以供存水,硯面以下則是圈足,圈足外撇,圈足的周壁上往往鏤孔。而有圈足與硯面之間的假足則更多,更多的是用來裝飾。
宋時是瓷硯制作的高潮,出現(xiàn)了白中泛青的影青瓷硯,極耐磨研的龍泉瓷硯、建窯墨瓷硯和綠瓷硯等,在色澤和形制方面均有獨到之處。明清時瓷硯仍不乏制作,現(xiàn)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清代一方青花圓形瓷硯,代表了清代瓷硯的制作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