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6月13日-15日,《著名陶瓷藝術大師——沈家良瓷藝展》將在上海圖書館展出。展覽由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xié)會主辦,匯聚了沈家良近十年精心創(chuàng)作的精品陶瓷100余件,如《人體》《世外桃源》、《江南好》,《青山牧歌》《金色秋天》《春雪》《甜蜜蜜》《晨曦》等具獨特風貌的作品都將面世。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家高溫釉窯爐“江灣窯”的創(chuàng)建讓陶瓷藝術沉寂了160多年的上海突然燃起了當代瓷藝之火,而這一火種的點燃者正是當今知名海派陶瓷藝術家沈家良。正是他的返滬,使得上海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家良陶藝工作室”,如今在海派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取得成就的藝術家,當年幾乎都得到沈家良的“培訓”,而沈家良也理所當然成為海派陶瓷藝術的先行者和啟蒙老師。早在景德鎮(zhèn)時期,他就開始顏色釉的實驗性創(chuàng)作。顏色釉在1300度的超高溫中具有流動的特點,如何掌握顏色釉的特性,讓顏色的流動和窯變都恰倒好處,既不破壞畫面的完整性、準確性,又使得畫面有偶發(fā)的動感和神來的靈性,是釉下彩繪畫的最高境界,難度是非常大的。沈家良熟知各類顏色釉在高溫下的發(fā)色,也對多種顏色釉混用的肌理走向十分了解,他采用“潑釉”手法,讓色釉在高溫火中自由流向預期的構圖。他的作品都是在精心構思和反復染色中得以“窯變”,讓上帝之手,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臺階。其作品長期被東南亞、港澳臺地區(qū)及近兩年國內的江、浙地區(qū)眾多收藏家跟蹤并看好,不惜重金爭相購藏;他有多件作品被日本恩巴中國美術館、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館等收藏陳列。
海派陶瓷的特色是藝術風格當代化、多元化。海派陶瓷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將當代油畫、新文人國畫、抽象繪畫、裝置藝術的觀念和技法帶進了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近十年,海派陶瓷藝術在上海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先后有了兩個景德鎮(zhèn)原汁原味的陶瓷窯,申窯和泠窯,也有了一批著名畫家成為海派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堅力量。其中以陳家泠、俞曉夫、陳古魁、沈家良、和新秀陳亮等為代表人物的海派陶瓷藝術陣營已經基本形成。他們的作品中,已經有不少可以進入“國寶”級行列,其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還有待于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