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唐末的聚秀橋

挖掘高嶺土的一號坑

祠堂邊的消防池和古樟樹
高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chǎn)區(qū)和享譽世界的“高嶺土”命名地,目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不知道“高嶺土”的來歷,可能誰也無法想像這個村莊的名字,竟會是國際礦物學專業(yè)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高嶺土的故鄉(xiāng)
從景德鎮(zhèn)的里村汽車站乘上一部中巴車,半路下車后,過了一座仿明代式樣建造的七孔石拱橋,走過一段水泥路,我們拐上一條麻石鋪砌成的古道。古道寬約1米左右,據(jù)說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由于有了寬敞的水泥公路,這條古路已少有人走動,不少地方石縫里長出來的草似乎把路面都蓋住了。但在過去的幾百年里,這一帶挖礦的人們,卻是沿著這條古道將一擔擔的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裝船運往景德鎮(zhèn),供官窯燒制御瓷。
翻過山?jīng)]走多遠,就是二號古礦坑。二號古礦坑為明萬歷至清乾隆時開采,全長1000米,內(nèi)寬50米~200米?邕^水泥公路的下方是一號古礦坑,開采年份同二號古礦坑比較接近,兩坑處在平行的縱軸線上。
那些被國際上命名為“KAOLIN”的黏土,就是從這些古礦坑里被開采出來,然后源源不斷地經(jīng)那條山間古道,抵達東埠碼頭,再乘船或用獨輪車運往景德鎮(zhèn)。
一號古坑下面的一條溪流沿著山蜿蜒曲折而下,在山坡上形成了三疊瀑布。在潭底旁邊的一塊石壁上,還清晰可見古人刻的“龍池”二字。
從一號古坑再往前走是一座聚秀橋,始建于唐末,巧妙地將橋、亭、廟、閣四種不同的建筑形式融為一體,橋上筑亭,亭內(nèi)修廟,廟上架閣。
跨過聚秀橋往前走5分鐘就是高嶺村了。高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產(chǎn)區(qū)和享譽世界的“高嶺土”命名地,目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不知道“高嶺土”的來歷,可能誰也無法想像這個村莊的名字,竟會是國際礦物學專業(yè)術語中的一個名詞。這座中國普通的村落,坐落在聞名世界的高嶺山腳下。村子雖然有一個響當當?shù)拿,但村里每幢民房上冒出的炊煙是一樣清淡淡的藍色,這里的農(nóng)民一樣卷著褲腿在農(nóng)田里辛勤操勞。無論如何,高嶺村所有的一切都跟中國其他村莊沒有什么不同,甚至就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座宗祠,也跟中國許多的傳統(tǒng)建筑一樣,旁邊有一株百年的古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