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馮昭)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當代中國雕塑既熟悉又有距離感:距離感主要來自其抽象的表達方式;而對于紹興咸亨酒店前的孔乙己、北京王府井(38.15,1.09,2.94%,吧)大街上拉車的駱駝祥子,人們卻并不陌生。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逐漸成熟,一些藝術精品屢破拍賣紀錄,幾百萬元的價格已司空見慣。然而,繁榮的藝術品市場幾乎被中國書畫、西方油畫、中國陶瓷所壟斷,作為重要造型語言的藝術——當代中國雕塑,卻只能在市場上起到陪襯的作用。
透過由中國雕塑學會與西泠拍賣共同推出的“當代中國雕塑”專場,我們看到,當代中國雕塑正醞釀在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突破!
集體推向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雕塑家相繼為數(shù)十個國家創(chuàng)作的一批高水準的雕塑作品,分別矗立在異國大地,并且不斷有大批雕塑作品應邀或入選國際藝術大展。這表明,中國雕塑家對雕塑及藝術本體與外延的認識理解、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新理念受到國際更高層面上的關注和認同,并在國際“主流”藝術的平臺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與創(chuàng)作成績不相稱的是,在藝術品市場,當代中國雕塑卻只是一個陪襯角色,并未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在這種背景下,6月30日,國內第一個“當代中國雕塑”拍賣專場在西泠春拍期間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業(yè)界的普遍關注。“中國雕塑學會為了將當代中國雕塑藝術推向市場,一直在尋找合作伙伴;同時,西泠拍賣出于開拓市場的需要,與中國雕塑學會共同推出了這個專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董事、藝術鑒賞家胡西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這次選擇的作品比較偏‘架上’,都不是特別前衛(wèi)。”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陸鏡清表示。所推出的67件拍品,既有以曾成鋼、蔡志松為代表的中青年雕塑家的雕塑精品,也有潘鶴、劉士銘、葉毓山等老一輩雕塑家的傾心之作。其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創(chuàng)作的“梁山好漢”系列,經(jīng)過12輪競價,以128.8萬元的成交額,拔得該場頭籌。
最終,全場成交率達95%,是此次春拍成交率最高的一個專場。“全場1048萬元的成交額并不算大,它不如一兩件中國名畫的成交價格,但此次試水當代中國雕塑專場,目的就是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把當代中國雕塑推到藝術市場上來,從而改變當代中國雕塑有價值、無價格現(xiàn)狀。”胡西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仍處價格洼地
“當代中國雕塑”專場的推出并非偶然。早在2006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朱銘的銅像雕塑《單邊下勢》就以829.6萬港元的成交價格,創(chuàng)出了中國當代雕塑的拍賣紀錄。
但是,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藝術欣賞與收藏對象是以書畫為主,當代中國雕塑并未被大多數(shù)收藏家所認可。據(jù)1300℃色釉空間藝術總監(jiān)朱興鴻介紹,剛剛興起的雕塑品市場有個奇怪現(xiàn)象:國內的原作賣不過國外的復制品,人們寧愿選擇國外名家貴上數(shù)十倍的雕塑復制品。也正因如此,當代雕塑作品的價格沒有因為其他藝術門類價格的飛漲而盲目高企,從而形成了雕塑藝術收藏可觀的價值空間。
“處于藝術領域高端的當代中國雕塑,比起在市場運作多年的書畫、玉石、陶瓷等藝術品,還屬于市場培育階段,屬于藝術品投資領域的原始股。”胡西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不斷成熟,中國的雕塑藝術品價格必然會走向國際市場,與國際價格接軌,達到一個不可想象的高度。”
“在中國,雕塑藝術長期處于價值洼地,與當初西泠開設硯臺和篆刻印章專場一樣,得到資本的青睞是必然;另外,雕塑與當代油畫一樣都是面向世界這個平臺,當今油畫市場表現(xiàn)遠遠高出雕塑上千倍,雕塑價值也必將在全球迎來一個高價值時代。”陸鏡清認為,在目前雕塑作品整體價格偏低的情況下介入收藏,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從拍賣結果來看,富裕后的中國人欣賞領域拓寬了,雕塑藝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隨著生活空間的擴大,藝術欣賞的空間也在隨之擴大,例如,雕塑作品可以放在院子里欣賞,這是其他收藏品所不具備的;此外,雕塑語言是世界語言,可以更為直觀地傳播人的感情。”胡西林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買家來自中國臺灣、中國港澳、新加坡等地;一個來自浙江溫州的五星級賓館老總,把拍品買回去放在賓館里,既可以收藏、展示,又可以起到營造文化氛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