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9日下午,奧運女籃1/4比賽展開,中國隊77-62擊敗白俄羅斯,晉級四強。比賽中中國隊的積極面貌令人欣喜,臨場的變化調整效果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并直接決定了比賽結果。
東歐地區(qū)球隊的普遍特點不用多說,突出的就是身高優(yōu)勢,而如今中國隊的主要框架,其他球隊也耳熟能詳--“一大四小”,本場對白俄羅斯,中國隊開場陣容依然如此,不過短暫的接觸后,馬赫就進行了果斷調整,將陳曉麗也派出場,與陳楠一同展開雙中鋒架式。這從根本上化解了對手依靠內線身高強打的策略。
當柳琴科在開局階段不斷得分、控制籃板時,中國隊進行了關鍵的暫停,變化基本可以如此理解:防守中不是首要要求對位、層次效果,而是加強逼搶力度,增加整體防守的移動性。這一策略為整場比賽的最終結果定下了基調,本就缺乏移動速度、穩(wěn)定性的白俄羅斯,一時間方寸更亂,不僅是失誤,傳球直接出界、發(fā)球5秒違例以及傳球根本不看防守等低級失誤頻繁出現(xiàn),中國隊就是利用這一機會取得了兩位數(shù)優(yōu)勢;旧,白俄羅斯郁悶得一口氣沒上來,就整場都沒再調整好節(jié)奏。
能夠沖入女籃四強,中國隊用積極表現(xiàn)回饋了國人,不過對陣白俄羅斯這比較輕松的勝果,并不意味著在對抗美國、澳大利亞或俄羅斯等隊時的勝算機會,馬赫與中國女籃必須更為有效地增強臨場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