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花裝飾的色彩效果
青花瓷是以一種單純的青色彩料,描繪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經高溫燒成。所繪青料,溶合于釉質中,在潔白光潤的瓷面,透出鮮麗的青色花繪。只見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瓷器表面明凈光潔,不怕食品酸堿腐蝕,便于清洗,能永葆美麗的特點。這是青花瓷器作為日用器皿的獨特的長處。然而,青花色彩的本身,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對各種色彩,都往往有各民族的愛好與時代特色,并結合實用要求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藝術效果。青花瓷器,歷經數年百年,古今中外贊譽不衰,是有它一定作用因素的。特別是作為日用飲食器皿的瓷器,在彩色上除了美術欣賞外,更重要的考慮該色彩的實用上清潔衛(wèi)生的美。白色是一種最潔凈的顏色,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雖然出現了那么多性能優(yōu)良的材料,但白瓷作為飲食用具的獨特地位未有絲毫動搖。青花裝飾于白瓷,只是打破了白瓷的單調,使白色瓷器更加優(yōu)美,并且不影響斗凈這一適于飲食用具的可貴木質。這種青花白瓷,使人聯想到清清流水映藍天的美景,往往與清潔、明凈聯系在一起。與我國民間流傳的藍印花布一樣,都反映出人民對凈麗、樸素的色彩的愛好。特別是在廣大農村,青花瓷器更是深受歡迎而成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不僅是飲食器皿,同時還喜歡青花喜字壇,作為實用而又是逗人喜愛的擺設品。
青色是一種安定寧靜的色調。青花裝飾于白瓷,更顯出它的明艷、清麗。在現今各種室內場合配置中,表現出良好的色彩裝飾效果。能起到艷而不俗,鮮而不佻,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賞,又能遠看,能夠達到遠看顏色近看花的作用。設想一個普通的房間里,有木質的案幾架柜、床鋪桌椅,以及被褥、窗簾等織物,一般偏向于棕褐紅黃等色調,這當中有幾件青白瓷器陳列其中,一定會顯得特別清新優(yōu)美;蛴谇f重的會客廳中,有幾件較大一點的青花瓷器,能起到調節(jié)色彩情調作用,使肅穆中增加活潑的氣分。尤其是象國家大的宴會場合、廣闊富麗的大廳,重色的木質家具、潔白的臺毯,臺面上放滿著五色繽紛的鮮花和豐盛的菜肴,再加上青花瓷器,就會大起生色。對周圍富麗的環(huán)境,能起點綴和襯托作用。在整個大廳色調的樂曲中,奏出幾個響亮的音鍵,組合成豐富協調的旋律,為整體增色,而決不是喧賓奪主。所以解放以來,景德鎮(zhèn)為國家用瓷、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及各大賓館等,制作了大批成套青花餐具、陳列瓷和日用瓷,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祖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青花瓷的藍,是一種純度較高,給人以鮮明、瑩澈之感的藍色,所以對其呈色有幽靚、蒼翠、濃艷、青翠、幽菁可愛、妖翠欲滴等等形容。但又不是一種純粹單一的藍色,因為在作為著色劑的鈷土礦中,尚含有鐵、錳等其他著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帶一點綠味的飽和藍色,也有的是微帶一點紫味。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謂典雅、雋永、柔和、淡雅的又一方面,即色彩的淳厚、含蓄,決不是一種膚淺、單調的色感。由于鈷土礦來源的不同,以及釉料、燒成氣氛、操作手法的差異,致使各歷史時期及現今生產上的青花呈色各有不同的特色,大致上可分以下幾種典型色調:
、 宣德青花的深藍色。青色比較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較莊重有分量。1956年陶研所曾為國家用瓷制作過這種色調的青花瓷器,效果很好。
② 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藍色。青色比較清淡、雅致、勻凈、秀美。適宜于裝飾精細輕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經大量仿制過這種淡藍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現在,在大量生產的高級日用瓷及精細的藝術瓷上,仍有成功的運用。
、 嘉靖萬青花的濃藍色。青色濃艷強烈,尚不露火氣,遠效果比較好,適宜于大件粗壯的作品,青料調制不當,容易接近于純鈷氧的色調。
④ 康熙青花的鮮藍色。青色明凈、鮮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鮮藍而不火氣,是理想的我國特產珠明料的色調,F在生產上配料,一般以這種色調為標準。
、 純氧化鈷的藍色。青色濃藍而泛紅紫,比較刺眼而浮渾。所以不用于高級青花瓷器的生產。但由于青料配制簡單,發(fā)色顯明,仍大量應用于普通青花藍邊碗的生產上。
其它,釉下五彩中使用的海碧、天藍等與青花呈色比較,其色鮮艷,輕快有余而沉厚不足,不夠含蓄而少韻致,其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還有國外某些青花瓷的呈色,大多接近純氧化鈷的藍色,顯得浮燥火氣,缺乏深幽、明凈的美感。
青花只有在白色瓷持的襯托下,更顯出它的美麗。因此瓷質的白度與色調對青花的藝術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理想的青花白瓷的瓷質應該是潔白透明而微帶青綠色,所謂白中泛青,是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的青白釉瓷質,能使青花透澈、鮮明而協調。單純的高白度瓷質,往往覺得與青花對比較強,不夠和諧。當然也并不反對用高白度瓷質作青花,要是釉色透潤,也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果白而帶蒙,會使青花失透,發(fā)色昏沉。所以青花效果的好壞,對選擇白色瓷質、釉料有很大關系。這種清潔、素靜的藍,和光潔、瑩潤的白瓷相結合所產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是青花瓷器的一個鮮明特點。
(二)青花裝飾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工具--毛筆
富于彈性,有鋒、含水性能優(yōu)良的毛筆,對于中國造型藝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繪畫的光輝成就和中國書法都能夠獨立成為一種藝術,是與毛筆工具的運用分不開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創(chuàng)作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有關用毛筆的技法理論:所謂一筆之下有剛柔、虛實、濃淡、輕重之變化。運筆之法有中鋒、順、逆、拖、擢等等。形容筆墨之異有:懸針垂露、奔雷墮石、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這種駕馭毛筆的特殊技巧和豐富經驗,運用到景德鎮(zhèn)的陶瓷上來,創(chuàng)造了劃時代的青花瓷產品。在某一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工具毛筆與白瓷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使中國繪畫和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關系更為密切了。擴大了陶瓷裝飾的題材范圍和意境。豐富了陶瓷裝飾的手法。對元以后,特別是明、清兩代的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深廣的影響。
藍印花布和青花一樣,具有民間藝術質樸、健康、爽朗、大方的氣質,同樣地以單純的藍白兩色作為手段,而藍印花布的紋樣筆筆到家,處處實在,但能于板中見活,靜里寓動。青花則得毛筆之功,流動清婉,酣暢淋漓,可以以虛寫實,筆不至而意達;借筆勢之蜿蜒、起伏、頓挫、轉束,另辟一番境界。靜的可以寫到萬籟俱寂,天地無聲,動的可以寫得風馳電坼、地震雷鳴,大的可以畫出煙波萬頃,重巒迭障。細巧可至毫發(fā)俱備?v橫交錯,層出不窮,極盡毛筆揮灑之能事。這與宋代磁州窯的黑花、紅綠彩的彩繪用筆有顯著的區(qū)別,無論在裝飾題材和意境,表現的手法和效果上都較前有了飛躍的發(fā)展變化。
由于不同的描繪用筆,而使各歷史時期的青花裝飾產生多樣的藝術效果。元青花的氣勢磅礴,筆勢飛動,講求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細微末節(jié)。即使是云紋、海水、回紋、二方連續(xù)那樣需要規(guī)矩的圖案紋樣,也是大致規(guī)整而已。其用筆純熟,懸肘運腕而寫,揮灑自如,轉折有致,筆墨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就。但在青花料彩繪所不可避象的痕跡--濃淡層次少,精致的產品也不例外,料性不勻,濃淡不一,筆痕清楚,畫線、填色同出一筆,連畫帶填,而無分水技法。這種用筆純熟,而料性較生的現象,是元青花十分明顯的一個標志。
永樂、宣德青花用筆較工整,但卻未至刻板。雖無元清花用筆之豪放,但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別具匠意,十分明麗動人。這時也還沒有分水技法。分手技法的出現,及所謂學畫不學染,學染不學畫的分工,從畫面效果判斷,該是成化以后的事了。
成化以后,呈色清亮,與用筆拓填之作品迥然不同,大片藍色,采用分水技法;分水時,筆峰不觸及坯面,只以筆稍引導涌至坯上的料水,以使形成所需要的形狀,讓料色自然沉淀于坯上,故能得到清亮爽目的藍色。這種分水技法的出現,即染和畫的分工,是青花彩繪技法的一大進步。成化青花呈色清亮,嘉靖、萬歷濃艷,至康熙而被稱為嬌艷欲滴,恐不單色料來源之別,是與分水技術法的出現及熟練掌握也是有關系的。這種染畫的分工,是商品生產發(fā)展的結果,也可以看成是青花彩繪技法趨于成熟的一種表現。
民間青花用筆流利豪爽,點染錯落生動。明代制瓷工藝的分工精細,畫青者畫染分工,專一于一兩種紋樣的繪制,達到高度熟練的技巧。故能于用筆之時,成竹在胸,一氣呵成,如風舒云卷,痛快豪爽。青花藝人筆下的山水、走獸、人物,都是唯取其神態(tài),縱筆描繪,不假修飾,于熟練中自求變化,故多即興之筆而意趣萬端,形成民間青花瓷畫十分顯明的一個特點。
(三)青花裝飾的構圖布局
從每一件歷代留下來的優(yōu)秀作品,及大量生產的民間青花瓷器來看,從紋樣組織,黑白虛實的配置,雖有簡膽繁,有工整有率筆,但往往感覺到是一個生動完整的整體。它是數百年來藝人們長期摸索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結果。不少紋樣構圖是經過延續(xù)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所形成的。作為創(chuàng)作藝人的說,有的一輩子從事這一畫面,或幾代畫這一樣式,熟練到不用眼看也一樣能畫。繪畫時只見彩筆飛舞,一只只瓷器脫手而成,一天要畫上幾百只碗碟。他們對美的追求、人民的愛好是深有體會的。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經驗,熟悉掌握青花裝飾的構圖布局的藝術技巧,可以從無數作品中看到所反映出來的生動和豐富的生活內容,無不與當里的人民生活、精神狀貌息息相關的。象不少富有民間情趣的嬰戲圖,有散點而通景的構圖中,描繪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兒童,寥寥數筆,把他們舞蹈、歡跳的姿態(tài)表現出深竅的生活意境。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反映內容上,受時代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封建落后的東西。我們必須加以鑒別,去偽存真,吸取其中有益的東西。
相傳青花的創(chuàng)作繪制,從構圖布局、畫線、分色整個過程,往往是一手畫成的,只有在大規(guī)模生產上,作坊主為了更多的利潤剝削,才使畫、染分工,經過大量復制,不斷改進,而形成各種定型的裝飾畫面,表現出整體的協調、完整、統(tǒng)一。如瓶、罐、盤、碗的裝飾上,考慮到腳、肩部與器型主體身部的關系,在這些部位適當地裝飾各種圖案紋樣,以作主景的襯托,使主景更加突出而完整。也因此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邊腳圖案。如姜芽海水、火焰寶珠、佛手、芭蕉、如意、回紋、色子、云頭、珍珠、錦紋等。而在主體上又以開光、散點、折枝、纏枝、通景、滿花等格式加以布局裝飾,使整體達到呼應而有節(jié)奏。
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些圖案的組合都有一定的動勢發(fā)取得相互間的配合聯系,如瓶罐的腳部,往往飾以直格蓮瓣、佛手、姜芽海水等具有硬直向上動勢的紋樣。而肩部則飾以復蓮瓣、大如意、云頭、寬帶錦紋等紋樣,以示復蓋披護,接著頸部又常以芭蕉、葉芽等向上舒展的紋樣,而至口部則以小如意、云帶、色子、回紋、珍珠、文武線鎖口,使整體達到有機的契合,同樣的盤、碗、壺、瓶等整體裝飾構圖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動勢。不論采取回旋纏枝、折枝、散點、疏密通景的格式,其動勢趨于連綿不斷相互貫氣,以達到整體完滿統(tǒng)一的意境,這點,也許是我們民族藝術的普遍特征之一。如舞臺角色的亮相,不管他怎樣的伸腿舉手,轉頭瞪目,通過他連貫的動勢,達到姿態(tài)的平衡呼應,給人以優(yōu)美的形象,即使是如何奔騰熱鬧的獅子舞,不管他怎樣竄跑滾翻、構圖的千變萬化,他們總的動勢常集中獅子的彩球上,發(fā)使整個舞蹈熱鬧而不煩亂,變化而有統(tǒng)一,以及國畫構圖上的開合問題,都是通過動勢以達到整體的完整統(tǒng)一。
在青花裝飾構圖中,都可以找到這種動勢的規(guī)律。如明初常見的一束蓮,其花朵枝葉、彩帶、根須通過動勢的左右轉翻,上下呼應組合成一個完滿的適合紋樣,特別是根須與彩帶的上翻,起到節(jié)奏的平衡作用,其它各捉纏枝式樣,雖回旋轉翻變化很多,但動勢的來龍去脈跡可尋。通過花頭枝葉的穿插安排,常是放而復收,往而復回,以致輕重疏密,達到動勢的均衡和安定效果。
在青花裝飾構圖中,還必須熟悉掌握整體的黑白效果,大的塊面問題及紋樣組合的黑白空間,也就是景德鎮(zhèn)藝人們在創(chuàng)作構圖中所談到的水路問題,雖然水路是指青花紋樣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間,白地空間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對地由紋樣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這是青花與白地在視覺形象上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在處理青花紋樣時,就要考慮水路的黑白效果,把非紋飾部分的白地,看作與文飾部分同樣重要的因素加發(fā)對待。正如金石藝術上的分朱布?國畫構圖上所講究的計白當黑、知白守黑,在動筆落墨的進修,考慮到整體的黑白視覺形象,同樣觀賞一件青花作品,青花與白地所開成的整體色調,首先映入人們的眼簾,是形成形象的決定性因素,如宣德青花的雄健,成化青花的清秀,康熙青花的爽朗,雍正青花的細膩,表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