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甘肅等地都燒磁州窯類瓷器,產量很高,有的相當精美。元代磁州窯瓷器的胎體厚重,略顯粗糙,多灰黃色,施白色化妝土、釉面白中閃灰黃,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元磁州窯白釉黑花瓷上有的還加有淡紅褐色彩,這是宋、金磁州窯所沒有的。另外,宋代出現(xiàn)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后者由于溫度較低,釉面極易剝落。白釉繪黑花瓷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云雁、魚藻、卷云、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烏、詩句等等。
元磁州窯瓷器的器型較大,多碗、盤、罐、瓶、枕、盆、玉壺春瓶、高足碗等。其中盤、碗、罐、盆、瓶的圈足很厚,底足無釉,旋削不平整,底心都留有雞心凸起及旋削中工具突然離開后的痕跡。元磁州窯的罐一般最寬處在上腹部,下腹部急收,底很小,給人以站立不穩(wěn)的感覺。瓶的口、底一般較小,腹大,呈橄欖形,具有遼、金遺風,只是略顯矮胖,頸肩之間多有柳葉形四系。瓷枕比宋、金時期的長,多繪人物故事,有的瓷枕底有“張家造”、“古相張家造"等戳印款。“古相張家造”是元代獨有的戳印款,宋、金時沒有。元大都出土的磁州窯白釉黑花方扁壺,小口,圓唇,溜肩,肩有四系,底足為長方形,正面繪云龍紋,背面繪云鳳、細部用銳器勾劃,兩側繪卷草紋,紋飾潦草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