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龍一直想在清水河縣建一個陶瓷博物館,并經常找業(yè)內人士進行論證。
李大龍,職業(yè)陶瓷人,更準確地說,他是一位在研究陶瓷文化上頗有建樹的人。不過,略為遺憾的是,直到54歲時,他才想到將陶瓷作為一種產業(yè)來經營,而且是在清水河陶藝落寞的階段。
有人將其稱為內蒙古陶瓷產業(yè)最后的守望者,一個試圖用陶瓷博物館重燃清水河制陶夢的制陶藝人。
11月14日上午,冬日暖陽。李大龍換下工作服,換上一套休閑裝,斜倚在青城公園南門附近一間約為60平方米的工作室的沙發(fā)上,開始聊起自己作為陶瓷傳人的往事與隨想。
他的工作室里只有3個人,李大龍自然是主角,一位為幫忙者、另一位為其新帶的徒弟。不過,實際工作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多為來自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實習生。
李大龍給自己的工作室起了一個頗為時尚的名字——一方土。不過,真正讓他對一方土有所眷戀的并非自己這間工作室,而是他近30年來一直固守的一方土地:清水河縣窯溝——他和師傅張選的陶瓷“基地”。
大多數(shù)時間李大龍都待在工作室,用從清水河縣窯溝弄回來的陶土,配以呼市郊區(qū)挖來的膠泥,與其徒弟制作各種各樣的陶瓷制品。“一到這個時候,時間就過得特別快。”
工作忙完的時候,往往已是晚間。此際,李大龍往往會對一天的工作進行梳理。之后將更多的時間用于研讀一本叫做《中國陶瓷史》的書,這本書李大龍讀了30年,徒弟說,這本書師傅讀了無數(shù)遍。
這些年,李大龍一直想在清水河縣建立陶瓷博物館,他希望好友們能從多個角度為其出謀劃策。有朋友戲謔說,李大龍大致在完成一次由陶瓷藝術傳人向陶瓷藝術商人的嬗變。對此,李大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作為中國陶瓷協(xié)會內蒙古地區(qū)唯一一名理事,重振內蒙古陶瓷雄風是自己的責任。
“一方土”兩種含義
第六代清水河制陶傳人
李大龍是土生土長的呼市人,16歲開始師從彼時頗有名氣的內蒙古雕塑界名人文浩,兩年內跟隨文浩先后5次赴清水河窯溝實習。
最初去的時候,留給李大龍的印象除卻當?shù)氐幕臎鐾,更多的則為傳統(tǒng)制陶遠離機械,“都是手工拉坯,上半節(jié)是用泥條盤筑的。一個工人一天只能做3個,模具用得非常少。”
在此期間,李大龍認識了師傅張選(目前逾70高齡),在李看來,此后清水河縣陶瓷廠用的制陶機器和所有的生產模具均是張選制造。
毫不夸張地說,李大龍從見到張選師傅的那一刻起,即被此項技藝深深吸引。李大龍協(xié)助師傅做造型設計,還做過一些工藝品,他的記憶中這些工藝品還曾漂洋過海。
在早年接觸陶瓷的過程中,李曾見證過清水河縣陶瓷事業(yè)的紅紅火火。“縣里連續(xù)建了兩個比較大的陶瓷廠,張師傅任陶瓷廠廠長。”
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據(jù)李回憶,陶瓷廠門庭若市,等著拉陶瓷的汽車排隊,兩三天才能裝上車,生產的內、外墻磚被確定為“亞運會指定產品”,入選“內蒙古十強企業(yè)”,張選本人亦被評為“優(yōu)秀企業(yè)家。”此背景下,清水河縣相繼成立了清水河縣第三陶瓷廠和第四陶瓷廠,個體的小陶瓷廠遍地開花。在窯溝及沿黃河一帶,陶瓷生產從業(yè)人員多達近萬人。
陶瓷產業(yè)一度成為清水河縣的“龍頭企業(yè)”,不過隨后的日子里,幾大陶瓷廠迎來了危機。幾大陶瓷廠的危機確切地說,與南方陶瓷業(yè)的興盛相伴而生,由于南方引進了國外先進陶瓷生產技術,產品的各項指標大大超過了過去。
受師委托重振雄風
清水河縣陶瓷廠突遭“非理性擴張”,張選與當時的縣領導進行過多次匯報,亦在此際多次赴南方進行考察。按照李大龍的記憶,當時呼市領導和縣領導非常重視,各方反映非常積極。
然而,不幸還是發(fā)生了。1996年、1997年幾家陶瓷廠面臨轉制、1998年至1999年陶瓷廠全部停產。
好長一段日子里,張選作為瓷州窯山西傳入內蒙古第五代傳人,多次黯然神傷。一直到2001年前后,張選輾轉再三托人找到李大龍訴說了當時的前因后果,李大龍才真正認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
在李的感知里,張選將制陶看作比命還重要的事業(yè)。陶瓷廠停產后,老人與其幾個兒子曾建了一個窯廠,“很簡陋、僅有一般的設備。”李說。
而讓李感動的是,在其與張選見面的日子里,張鄭重地對李說:“你是我唯一的徒弟,我得把手藝傳下去,決不能斷在我手上……”作為第六代傳人,李大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陶瓷生涯。
從2002年開始,李大龍在老師的親自指導下,動用了近百萬元的資金試圖重振昔日陶瓷業(yè)雄風。而2003年由于“非典”的原因,他們給韓國趕制佛像由于長途車停運等原因,以虧損收工。
心灰意冷的李大龍,在與師傅試圖重振昔日輝煌的時候,遭遇了“滑鐵盧”。此后選擇暫時離開清水河,以期東山再起。之后,李前往呼和浩特市療傷,但對于清水河那個真正意義上的一方土他依然期待,這段日子里他過得比較憂郁,但不久他就有了新的打算。
陶瓷市場的自救與他救
其實,李大龍并非一直以來都在制作陶瓷,前幾年他亦曾對陶瓷技藝進行過商業(yè)推廣。“為奧淳酒業(yè)公司做過酒瓶設計、為內蒙古豐鎮(zhèn)市九星酒業(yè)公司設計過酒瓶。”說完這些陳年往事后,李大龍說其實這在自己的陶瓷生涯中算是小的項目,根本不值一提。
從去年開始,李大龍便很少前往清水河縣窯溝,而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與內蒙古師范大學一位教授進行陶瓷新產品研發(fā)。據(jù)李透露,這一新產品特別適用于北方地區(qū),初步定名為含水陶磚。在李看來,這一新產品在城市的硬化上會大有市場。
從技術含量講,李大龍以為,此款新品將對城市環(huán)保、增加空氣濕度、水的自然三次循環(huán)、提高城市地下水位有著很大優(yōu)勢。
熟悉陶瓷市場的一位范姓人士以為,這是在本土陶瓷市場不景氣的情形下所作的一次極具挑戰(zhàn)的轉變。對于這樣的評價,李大龍亦承認,內蒙古陶瓷產業(yè)的市場,從細瓷方面而言已經沒有任何實力與江西景德鎮(zhèn)進行哪怕是最為簡單的角逐。
讓李大龍欣喜的或許在于對于清水河陶瓷市場的重鑄。上月有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器商人專程從江西趕往呼和浩特,經過一番打聽找到了李大龍,兩人就陶瓷市場、制作工藝進行了溝通,雙方均認為從目前而言,內蒙古陶瓷市場還有可能打拼出更好的感覺。雙方是否意欲合作,李沒有透露詳情。
市場方面的種種或好或壞的消息,并沒有停止李大龍對內蒙古本土陶瓷市場研究的步伐。前段時間他曾就內蒙古陶瓷業(yè)如何復興找到清水河縣領導進行溝通,雙方談興很濃,該領導被他的執(zhí)著所打動,同意其對陶瓷產業(yè)復興的種種想法,并答應給予積極支持。
而一位與其有著惺惺相惜之感的大連朋友,在了解了他的悲情往事后,決定拉他一把。11月15日,記者了解到雙方正在就李的陶瓷博物館想法進行溝通。李大龍的夢能否變成現(xiàn)實,人們只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