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慕名來到宜興陶瓷博物館,當走進古今齋時,頓時被眼前陳列著的各式紫砂壺吸引住了。誰能想象,這兒的所有珍品,全出自于一位剛過四十歲的女性———張雨濤之手。
初見雨濤,她身穿黑色的連衣裙,臉上沒有絲毫的粉飾,不時地露出微笑,顯現(xiàn)出一位藝術家的氣質。張雨濤不是出生在紫砂泥繪世家,然而她卻一直生活在宜興這片紫砂泥繪熱土上,從小受到紫砂泥繪的熏陶。她畢業(yè)于宜興陶瓷輕工學校,在那兒奠定了她紫砂泥繪的扎實功底,也激發(fā)了她的藝術靈性。
紫砂泥繪工藝師有“學院派”和“世家派”之分,張雨濤屬于前者。她的泥繪紫砂壺,總覺得壺璧畫面的意象很像石章上的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薄意雕刻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融雕、畫于一身,以刀代筆,刀法流暢,雕刻精細,彰顯出扎實的藝術功底。
張雨濤的泥繪作品以山水居多,無論是高山流水、小橋曲徑還是亭臺樓閣,線條皆準確而清晰,類似傳統(tǒng)的白描。構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景物的層次一般不重疊繁瑣,交叉過密,做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典雅整潔挺秀。
值得一提的是,她制作完成的18件新“曼生十八式”組壺,選取研究者廣泛認同的匏瓜壺、古井壺、周盤壺、井欄壺、合歡壺、笠帽壺等18種曼生壺式,因此得到收藏家們的普遍關注和喜愛。作為清代嘉慶年間著名藝術家陳曼生的作品,曼生壺早已散落民間,現(xiàn)代的收藏家費盡心力也只尋到了8把曼生壺。張雨濤正是為了彌補當代曼生壺收藏的遺憾,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曼生壺的工藝,高價購求相關的泥料,終于制作完成了形神兼?zhèn)涞男?ldquo;曼生十八式”組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