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還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陽窯,也叫建窯。建陽窯主要生產(chǎn)的東西就是喝茶的茶盞。我們現(xiàn)在說起來就是一個茶碗,它在史書上記載叫“烏泥窯”。烏泥窯就是胎是黑的,特別黑。黑瓷的生產(chǎn)主要跟宋代的飲茶習(xí)慣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宋代的關(guān)于飲茶的記錄非常多。其他文獻(xiàn)比如詩歌里,詞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異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閩中造成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就是說這個閩中—那就是福建,我們說的建陽就在福建—它造茶盞。鷓鴣斑是一種鳥的羽毛。鷓鴣是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點,非常漂亮,茶盞就模仿了這種仿生的。仿生的茶盞是在建盞中非常常見,比如兔毫盞,像兔毛一樣,兔毫。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dá)者為上”。他就是說這個盞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種條狀的所謂“兔毫”的為上。
“建盞”是我們的稱謂,過去還有一種稱謂我們后來不用了,日本人在用。在日本它就叫“曜變”。明人筆記中曾經(jīng)有一段迷信的說法,他說建盞開窯的時候,必須取童男童婦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潑,這精氣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變”。
“曜變”這個詞后來中國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書一定有“曜變”這兩個字。后來很多人認(rèn)為,這個詞是日本的。其實不是,是我們自己的,后來傳到日本了,我們就不用了。
還有一個說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蒼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有無數(shù)種來歷的說法。但是最接近于一個史實或者最能讓人信服的一個說法,就是當(dāng)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帶回的茶具是從浙江天目山帶回來的,這個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容易讓人信服。這個日本的僧人把中國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帶到日本的時候,這個東西順理成章叫為“天目”,F(xiàn)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