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效激勵,強化“關鍵少數(shù)”成員的工作動力
按照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家的觀點,組織通過市場交易招募到員工,是獲得了在合約期內以一定代價使用員工人力資本的權利。獲得了使用權,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人力資本,就能夠享受到人力資本帶來的效用。人力資本由唯一的主體(載體本人)直撩控制、具體操作,任何載體之外的權利主體(包括所有權主體),只能間接利用。要想比較充分地利用人力資本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必須使得載體本人感受到有強度的激勵,產生努力工作的動力。
激勵根源于需要。當行為主體的需要未滿足時,就會出現(xiàn)心理緊張,進而在身體內產生內驅力,去尋找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目標一旦找到,需要得到滿足,心理緊張即告消除。然而,人的需要是無限的,舊的需要得到滿足,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產生。需要的層次越高,滿足的難度越大,激勵的因素越復雜。
“關鍵少數(shù)”成員的需要非同一般,按照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應該是達到最高和次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和尊重需要。因此,只有提供滿足這兩種需要的條件或機會,才可能產生有效激勵。這些條件或機會主要包括:
(1)獲得榮譽、提升地位、受到尊重;
(2)分享決策權、管理權;
(3)進修、提高業(yè)務水平;
(4)確定的、令人滿意的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計劃;
(5)發(fā)揮潛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
五、優(yōu)勝劣汰,動態(tài)管理“關鍵少數(shù)”成員團隊
對組織中的“關鍵少數(shù)”成員和由“關鍵少數(shù)”成員構成的團隊,要實行動態(tài)管理,即實行優(yōu)勝劣汰制度。
保持組織員工的流動性十分必要。有二位美國學者,從理論上對員工流動的必要性作了較有說服力解釋。一位是心理學家勒溫(K.Lewin)。他提出了“場論”,認為個人的工作績效B,是個人的能力和條件P,以及個人所處環(huán)境E(個人的“場”)的函數(shù):B=f(P,E)。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一般總有一個從相互“適應”到“不適應”的發(fā)展過程。由于個人無法左右環(huán)境,環(huán)境通常也不會因為少數(shù)個人而發(fā)生改變,因此,當適應程度下降至不適應程度時,新的環(huán)境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組織都是最佳選擇。另一位是卡茲(Katz)。他在大量調查統(tǒng)計的基礎上提出了“組織壽命學說”。他發(fā)現(xiàn),1.5~5年是科研組織的最佳年齡區(qū)。期間,科研人員之間信息溝通水平最高,成果最多。之前,“新面孔”之間交流有限;之后,“老相識”之間“老話”連篇。信息溝通水平下降,組織成果必然減少。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人員流動。數(shù)年流動一次,一生流動7~8次是合理選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績效考核為依據,對“關鍵少數(shù)”成員群體和核心成員團隊實行末位淘汰制或者按比例(比如5%~10%)淘汰制,同時,不斷發(fā)現(xiàn)、引進優(yōu)秀成員。這是維持組織人力資本活力,并進而保持組織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