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藝大師劉澤棉點燃圣火火炬

傳承的不僅僅是圣火,還有文化與精神

劉老在火炬護送隊員下跑步前進

劉老在傳遞完圣火后接受媒體采訪
陶藝大師劉澤棉介紹資料
劉澤棉,1937年出生于石灣陶藝世家,是“劉勝記”的第四代傳人。其叔公劉佐朝是清代光緒至民國年間的陶藝大家。劉澤棉雖然出生名門,但童年時期正值戰(zhàn)亂和社會動蕩,為維持生活,他幾歲就隨父學藝,捏制的“山公”和小動物成了他童年的玩具,劉澤棉的藝術天賦也開始顯山露水。
當時,劉澤棉就住在陶藝名師劉傳附近,他經常跑去看劉傳刀刻手捏,學捏“公仔”。童年這段“窺師”學藝的經歷培養(yǎng)了他對石灣公仔的濃厚興趣,從此,他如癡如醉地迷上了陶塑藝術。
解放初,正在讀小學3年級的劉澤棉懷著對領袖的深厚感情,塑造了一尊毛主席像,并被選送到鎮(zhèn)工商聯陳列館展出,如此生動的作品讓人們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一個14歲的孩子之手。為此,他受到了南?h委書記的接見,并獲得了30元的獎金,一個陶藝童星產生了。
1958年,劉澤棉到了石灣美術陶瓷廠,在集中了曾良、劉傳、廖堅、吳灶生、梁華甫等著名藝人的創(chuàng)作室工作。在藝人薈萃的大家庭里,他博采眾長,貪婪地吸取各家的藝術營養(yǎng)。他還利用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廣泛聽取知名教授的講課,與全國著名的老藝人“泥人張”張景祜和“面人湯”湯子博交流。此舉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藝術見解獲得飛躍與升華,創(chuàng)作激情如泉噴涌,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善惡同眠》、《大鴨》等優(yōu)秀陶塑作品。
上世紀60年代,技藝日趨成熟的劉澤棉到南海平洲體驗生活,當時雖然正值大旱之年,但由于以集體的力量建設了水利設施,使大旱之年仍能豐收在望。這時,劉澤棉被飽經滄桑的老農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之情深深感染了,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成功地塑造了人物陶塑《喜悅》。這件力作問世后,一直暢銷不衰。時至1994年,當江澤民總書記到石灣美術陶瓷廠視察時,見到這件表現老農手捧清茶、舒眉笑臉,雖飽歷風霜但內心充滿歡樂的陶塑時,非常感興趣,連聲稱贊:“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改革開放后,陶藝創(chuàng)作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新時期。這時劉澤棉的創(chuàng)作沖動如泉涌。為了創(chuàng)作《十八羅漢》,他和胞弟劉炳、兒子劉兆津踏遍了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云南筇竹寺、廣東南華寺等佛教造像藝術寶庫,先后捏了160多個小泥稿,經反復篩選定稿,塑造出18個姿態(tài)各異、富有個性的羅漢。在創(chuàng)作《水滸108將》時,小稿竟然擺滿了一屋!在創(chuàng)作上千錘百煉、精益求精,使大師獲得了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