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碎片多有殘損,需要“反模”補齊
出土的陶瓷碎片,不一定一片不少地完整呈現器物,往往會出現丟失狀況,而根據殘損情況嚴重程度,有的還要通過“反模”的方式補齊。老杜說,絕大部分陶瓷器都是左右對稱的,“反模”辦法比較科學可行。
“反模”方法有兩種,第一種較為復雜,有三道工序。首先,用質地非常細膩的黃泥土固定形狀,做成外面模子的形狀;再與文物另一半對接,隨后在表層封蠟形成蠟模;清理掉蠟模內部的黃泥土后,就可以灌入石膏;再待石膏凝固,就與原本殘損不全的器物形成一個整體了。
“這個器物的‘耳朵’也就是咱們俗稱的把手,就缺失了一半。因為形狀獨特,中間還有個孔,就只能采用‘反模’的方法,讓兩邊對稱好看。”說著,老杜領著記者來到庫房,記者看到四周架子上堆滿了修復好的陶瓷器,好多都是由石膏補齊的。
“這個碗殘缺了約1/3,碗的構造并不復雜,可采用較容易的‘反模’方式。”老杜說,另外一種“反模”方式則主要用橡皮泥或軟陶,捏在器物現存的部分外表,再將捏制的部分補齊暫缺,自然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具。“首先要找個支架將器物反著固定,然后用橡皮泥或軟陶一點點捏制,形成一個模子,再仔細將原器物與模子連接,最后把石膏均勻涂抹在內部。”
老杜說,第二種辦法節(jié)省了封蠟、制作蠟模的工序,對于構造簡單的陶瓷器物十分實用。
文物修復工作者
文物修復人才奇缺
無論是我們平日接觸最多的書畫、陶瓷器修復,還是鮮為人知的青銅器、漆木器修復,青島市目前掌握此類技術的人員相當稀有。采訪過程中,專門負責修復的工作人員不斷向記者反映,“少人”、“缺人”情況很嚴重。
“全青島市只有一人能修陶瓷器,全青島市只有一人學過青銅器修復,這種境地多讓我們文物工作者尷尬和無奈啊!”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長,曾和記者談起青島市文物修復的現狀時感嘆,“僅此一人”,也是從外地文物保護機構或者上級省所調來,完全不是青島市自己培養(yǎng)的人才。“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青島市缺少這方面人才是個事實。”
“北京、上海,還有西安等西北地區(qū),都有著大批文物修復的人才,特別優(yōu)秀的文物修復工作者,也都從這些地方走出來。”市博物館的崔薇薇老師曾向記者提及,學習這項功課的人本就不多,從事本行的人更是慎之又慎,像自己這樣特意奔赴上海跟恩師學習的,絕對是少數。另外,曾經學習過青銅器修復,也是青島市目前唯一一位掌握此項技術的張海燕老師也曾表示,“青銅器修復要真想在青島大規(guī)模展開,我覺得一定要請我的同學、也是目前青銅器修復方面的專家過來坐鎮(zhèn)才好,這樣才能在他們的指導下,讓我擱置多年的技術熟練起來。”
除了人才稀缺,工具缺乏也是原因之一。“建一個最普通的青銅器修復室,至少需要10萬元打底。而國際上領先的設備,少說就100萬元。這筆資金又到哪里出呢?”張海燕老師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記者 吳鯤 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