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這時,領導又決定調我回玻璃研究室任三室主任并從事導彈用微晶玻璃雷達天線罩的試制研究工作。這是一項軍工任務,我們團隊立刻展開研究工作,深入到料方選擇、配料、熔煉、成型、加工、熱處理和測試等各道工序,經(jīng)過八年努力,達到任務指標,最后在三八車間試制出1:1的試驗件,并將整個工藝推廣到玻璃廠進行批量生產(chǎn),提供總裝單位使用。對整個型號來講,他們差不多提前10年完成了任務。
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上光纖技術處在起步階段。我們預見到這一新技術在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積極組織調研并組織科研人員開展光通訊用石英光導纖維的研究。經(jīng)中科院鑒定,所制成的光纖及其工藝都在上海新滬玻璃廠光纖車間得到推廣和應用。這些成果在當時國內(nèi)光纖研究剛起步的情況下,對光纖通信的演示,上海(也是全國)第一條光纖通信試驗段的開通,以及國內(nèi)光纖研究的開展,都起了開創(chuàng)和推動的作用。
重新?lián)炱? 古代陶瓷研究
我們編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總結了半個世紀來,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國內(nèi)外其他單位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史,實現(xiàn)了中國陶瓷科技史由中國人自己寫的理想。
在1978年左右,中國硅酸鹽學會為了要出版一本由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陶瓷史》。其中涉及“中國瓷器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這一國內(nèi)外爭論很大,而又無法取得共識的問題。于是,中國硅酸鹽學會派專人來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尋求幫助,并數(shù)次邀請我參加。由于我當時正在主持光導纖維的研究,研究所領導要求我兩方面兼顧。
于是從1978年開始,我又重新?lián)炱鹬袊糯沾傻难芯抗ぷ。在漸漸地深入古代陶瓷的研究后覺得里面的學問很多,例如:瓷器是中國發(fā)明的,但它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過了哪些階段?有哪些關鍵技術?我時常會問自己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嗎?這就要從最早出土的陶片開始研究,然后是印紋硬陶,再到原始瓷和瓷器,我和我的團隊對每個階段的樣品都做了實驗分析,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工作。
在研究所領導的支持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不斷資助下,我們編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總結了半個世紀來,上海硅酸鹽所和國內(nèi)外其他單位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史,實現(xiàn)了中國陶瓷科技史應由中國人自己寫的理想。這本書的影響現(xiàn)在還無法說清楚。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李約瑟研究所一直有計劃要出一本中國陶瓷科技史,但到現(xiàn)在也未能寫成。
后來,為了檢驗古陶瓷研究所積累的數(shù)據(jù)是否能指導生產(chǎn),我們在研究所里也建立了一個能控制氣氛的小型電爐,對外稱作“科窯作坊”,燒制仿古瓷。
我們仿制了很多從外表上看和古瓷十分相似的樣品,但在它們的底部都有“科窯”二字。曾有人讓我把底部的“科窯”圖章去掉,但是我說堅決不行,從我們那里出去的所有成品都得打上“科窯”,不能以假亂真。“科窯作坊”的建立為名窯古陶瓷的仿制提供了一個場所,也為我們多年來在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中所取得的理性認識,找到一個實踐的場所。
在搞科研的同時,我也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培養(yǎng)研究生,還注意對在職科研人員的培養(yǎng)。在繼續(xù)貢獻余熱的科研生涯中,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研究所內(nèi)建立一個“古陶瓷科技研究中心”。
就在2009年10月,國家文物局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將一塊《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牌子掛在了古陶瓷科學研究實驗室門前。
我在掛牌儀式上,只深情地講了一句話:“五十年風風雨雨,今日終成正果。”
相關鏈接:本文作者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中國由陶向瓷發(fā)展過程的五個里程碑和三個重大技術突破,發(fā)現(xiàn)和闡述了中國古陶瓷化學組成變化規(guī)律及歷代名瓷釉的形成機理以及較早使用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技術測定古代陶瓷化學組成和微量元素,為中國古陶瓷和歷代名瓷的斷源斷代和鑒定以恢復生產(chǎn)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為了驗證所得數(shù)據(jù)和仿制古代名瓷,在所內(nèi)建立了“科窯作坊”。
他領導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是世界第一部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史。在玻璃非晶態(tài)研究方面,他提出了玻璃的化學組成和結構決定著隨后的分相,玻璃分相后各相的組成又決定隨后的晶化這一規(guī)律,為導彈用雷達天線罩所用的鎂系微晶玻璃的研制起到推動作用。他還組織領導了玻璃光導纖維的研究和試制,推動了全國第一條光纖通信試驗段的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