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讓不讓親戚來,張勇也一向不避諱,均可,無所謂家族或不家族,只要認真的公正的都可以。“但親戚一般不愿意來,因為要避嫌,所以在要求上一般更嚴。”他說。
從柔性轉向硬性
人性關懷,無疑是海底撈在過去幾年迅速占據人心的旗幟。但是,當外界對海底撈推崇備至之時,眼下張勇必須考慮的更大挑戰(zhàn),是如何將企業(yè)文化繼續(xù)傳遞下去。
“惟一的辦法還是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軟性的東西最終還是要歸于硬性,毫無疑問。”他說。
如今,有時在一些小餐廳,張勇還能找到那種發(fā)自內心的真誠感,但海底撈畢竟大了,一萬名員工,他已經能感受到有時候員工是為了完成任務,創(chuàng)造出所謂的感動出來。“不像我們第一撥人是真心對客人好。”那么現在,他就要盡量與規(guī)模和真誠間這個無解的矛盾做斗爭。
“就像國民黨打仗,我給你五個銀元,你給我沖。我們現在就是用的這個方法,你對客人好,把員工凝聚起來,我就給升遷。而早期我們自己做的其實還是更性情。”
其實從很早開始,海底撈已經強調在開新店時必須保證30%老員工壓陣,如果做不到就不開,為的就是保證文化的傳承。
而在標準化方面,行動也早已展開。海底撈與美國夏暉公司合作,已經在四地分別建立了配送中心,所有從協議農戶收購來的蔬菜會先經過專業(yè)品控檢驗進入冷庫,隨后是第二步檢驗:進入全自動化的清洗機床、甩干機,再經專門檢驗室進行細菌含量等檢驗,通過后裝箱。各分店廚房只需將菜品拆箱、切片、按重量標準裝盤上桌。
“下一步我們還要在北京做個全國最全智能化的餐廳,已經在進行技術研討,顧客來了之后就自動化上菜,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10年、20年后可能火鍋店后廚就真的沒人了,只需要兩個工程師。”張勇說。
投入相當大,光建一個實驗室就幾百萬。不過,和另外一些制度的建設相比,這點代價不算什么。“轉型很痛苦,摩擦大了去了。”張勇說。
就在前不久,當張勇游覽康定,還沉浸在當地紅葉的美麗中時,偶然得知,原鄭州小區(qū)經理宋青正在和海底撈大學的人員慪氣。作為內部培訓機構的海底撈大學,成立于2010年6月,請了不少博士,表現都讓張勇滿意。事情的起因是宋青負責當期在北京開展的領班培訓的組織。恰逢北京天氣變化,宋青發(fā)現有些人衣服帶少了,就忙跟班主任說該給大家買厚衣服,可說了兩次班主任沒什么反應,于是宋青就直接讓采購部長采購了20多件衣服給那些沒帶厚衣服的人分發(fā)下去(總人數50多人),采購單也沒填,之后被指責為違反流程。
“‘海大’剛成立沒多久,他們不知道一個老師還有權力買衣服,但略一解釋他們就明白了。但宋青呢,就覺得受到打擊了,我們要保護她。同時流程也要堅持,采購單在網上填,其實一分鐘就可以了,沒問題。”張勇說,“其實是大量的流程員工不習慣。完全按流程走,以前好的東西可能會消失,但這些好的東西同時又需要流程化和制度化才能固化下來,我們在試圖做這個。”
海底撈成立16年來,張勇一直不曾感受過有什么重大轉折點,但當前的轉折卻可能是。包括在組織架構上,海底撈都在調整,以前店上面是小區(qū),小區(qū)上面是大區(qū),現在大區(qū)小區(qū)都取消,只有一個運營中心,為的是減少管理層級,讓組織下沉。與此同時,海底撈仍在快速擴張,張勇當然知道風險有多大。所以他也堅持不能急,“肯定是要改的,但是個逐步改善的過程。”他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