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五大名瓷,分別是:鈞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熱愛收藏的人對這五大名瓷都是非常熟悉的。
馬未都是觀復(fù)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和現(xiàn)任館長,是著名的收藏大家,從20世紀(jì)80年代初開始收藏,私人收藏品頗多,對各種藏品的見解也非常獨到。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淼木褪邱R未都對國寶汝瓷的品評。

圖:北宋汝窯三足洗
汝窯的特征古書上記載得比較含糊,說有"蟹爪紋"。蟹爪紋說得非常抽象,書上的記載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說那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扎扎的,我們看大閘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個感覺。
汝窯釉面的開片跟所有瓷器的開片都不一樣,裂紋的角度是斜著的,不是直著的。斜著就會有折光率,看著很漂亮。
我們能看見的汝窯,胎是淺淺的灰色,像燒了香以后落下來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況下,胎和底同厚,有別于一般瓷器的底厚,壁薄。

圖:北宋汝窯大盤
汝窯是裹足燒、芝麻釘。所謂"裹足燒",非常專業(yè),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過來。"芝麻釘",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來,把瓷器支在空中燒,燒好后,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是非常講究的工藝。其實,從科學(xué)的角度上講,汝窯是個夾生胎,沒燒熟,有點兒像夾生饅頭。為什么要夾生呢?就是汝窯不能燒熟,如果燒熟了,它的釉色就達(dá)不到那么漂亮了。燒汝窯的溫度不能達(dá)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時在藝術(shù)的追求上,就不能嚴(yán)格遵循科學(xué)的規(guī)律了。
汝窯的釉色呈天青色。與當(dāng)時其他窯口相比,它的顏色是天青色,我們可以看到標(biāo)準(zhǔn)的顏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是曹昭對汝窯精確的描寫,說它的顏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潤,如果薄就更難得。明代人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我們掌握起來要靈活。比如他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有蟹爪紋是真的,沒有的更好,這話比較繞。今天說起來,有和沒有都不是標(biāo)準(zhǔn),F(xiàn)存的汝窯器,確實大部分都有蟹爪紋,但也有少量的不開片,就是所謂的"無紋者尤好"。
一般的情況下,汝窯都是素器,不帶紋飾。因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劃。那么,歷史上有沒有帶紋飾的汝窯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里有一個汝窯洗,橢圓形,洗中間刻著兩條相對的魚。因為它釉厚,刻的魚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時期宮廷畫譜的記載,說它是"如意暗花"紋。那些太監(jiān)們看了半天,把兩個魚頭看成兩個如意頭了,所以記載成"如意暗花"了。這種汝窯洗,現(xiàn)在全世界有兩件,一件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一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