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舉行題為“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器來了”的大型拍賣會,拍賣品均是從16世紀至17世紀沉船中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其中不乏被稱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近年來沉沒于1600年的菲律賓“圣迭戈號”,1613年葬身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島海域的“白獅號”,埃及的福斯塔遺址、日本的關西地區(qū)等均相繼發(fā)現大量的“克拉克瓷”。令人費解的是,這種盛產于中國的瓷器在國內卻罕見收藏?脊沤绺鶕涔に、風格、紋飾特點,曾經推測它是明清景德鎮(zhèn)或武昌所產的青花瓷。

克拉克瓷
歷史淵源
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時值月港海上貿易十分繁榮,瓷器又是對外出口的大宗商品,為造福百姓,獲取厚利,這些到任的知縣賦予瓷業(yè)優(yōu)惠的稅收政策,加以扶持,組織民間生產燒制參與市場競爭。從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標本看,盡管其胎釉有別于其它窯口,但其模印或刻劃技法、構圖與景德鎮(zhèn)窯產品如出一轍,這也是其有時被混淆為景德鎮(zhèn)瓷的原因。
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處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西方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據史料記載,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在17世紀的80年間從中國運出1600萬件。這樣大量的瓷器,等級不一,而且僅靠處于困境中的景德鎮(zhèn)窯是難以承受的。西方東印度公司的經營者們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民窯,當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開辟窯場就地生產,以減少運輸之苦和搬運過程中的大量損壞。也就在此時,明萬歷(1573—1620)年中,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出現原料危機。窯工反對陶監(jiān)的斗爭發(fā)展為火燒御窯廠的暴力斗爭,加之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現的政治動亂,造成景德鎮(zhèn)外銷瓷生產的減產甚至停歇。東印度公司的經營者們手持景德鎮(zhèn)瓷器樣品和西方人喜愛的圖樣四處尋找供貨方。于是,福建沿海民窯就成為大量制作景德鎮(zhèn)瓷器替代品的生產基地,平和南勝、五寨等地的民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發(fā)展壯大。據文獻記載:1621至163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購瓷器,數量動輒上萬,同時,日本人也從漳州購買瓷器,其中不乏數目可觀的的南勝、五寨窯產品,考古資料已經證明。
到了清初,清政府實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業(yè)也因銷路受阻而頹廢,“克拉克瓷”隨之在海內外基本銷聲匿跡,帶給后人一連串遙遠而美麗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