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樂閣藝術網訊 評論員 陽世春 撰文 時間已進入辛卯,流轉、輪回……直至朝杖,這個時間是屬于周國楨教授的。“在陶藝界談德論藝者,唯周國楨如是也!”一個在上海的現(xiàn)當代藝術陶瓷的愛好者和筆者如此近乎的觀點。
筆者最近一次接觸周國楨教授是在去年的藏樂閣當代名家陶瓷藝術館舉辦的《第二屆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教授邀請展》上,其間有幸聆聽了本網同事對周國楨教授進行的專訪,聽聞老先生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剛做過心臟搭橋手術。談及在創(chuàng)作道理上的艱辛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遭遇(文化大革命),以及回憶深處老先生不矜落下的淚水,使得筆者內心為之肅然起敬;時光流逝,那些‘過去’已不再返,老先生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何人又能悟之。

周國楨教授的動物雕塑,帶給人的是一種震撼,它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性與溫情是別的動物作品中很少見的,它能打動人的心靈,這是一個藝術家對待人生的一種感悟,對藝術更深層次的理解。
周國楨是一個對藝術非常真誠的人,任何時候都對藝術孜玫不倦,事必躬親。陶瓷造型成為他靈魂的一部分,他將審美、品味、愛好緊密結合。魯迅曾經說創(chuàng)作是在咀嚼自已的靈魂,周國楨的陶瓷雕塑也是在咀嚼自已的靈魂,他從不會因為某件作品市場效益好而多做幾件,藝術家追求的是藝術尊重,因此他的作品都是不可重復,獨一無二的。他特別強調一個人的名族氣節(jié)和藝術尊嚴,“從藝要有才氣,做人要有原則,無論做學問還是搞創(chuàng)作,不欺人,不背所本,為后世負責;藝術家忘了人類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不是一個好藝術家,卑微的人格和拙劣的藝品,只能選擇卑微的道路,弄出下三流的東西。”周國楨教授的陶藝生涯已有半個多世紀,這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道路,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已經在陶藝界有了極高名望地位的一代宗師周國楨,就周國楨本人來說,他經歷了不被承認、接受、遭到批判、復出、再被承認、推崇這一上上下下,曲曲折折的艱難歷程,但是他從不介意,也不被這些世俗的觀念所壓倒,專心一致的做他的陶瓷藝術。從藝要首先是為人,然后才談藝術風格,周國楨的藝術風格和他的人格是對等的——奮發(fā)向上,不向權勢屈辱低頭,丑惡里提煉出美和善。
在舉國歡慶中國共產黨建黨90華誕年的同時,陶藝界還有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話題,那就是即將在北京舉辦80大壽慶典的一代宗師— —周國楨,本網特推出周國楨教授作品專題展來表示對教授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