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故宮所藏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以下簡稱“哥窯盤”)受損,引發(fā)關注。修復能否保持其原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省文物交流中心修復科科長高桂林,作為一名有著十幾年瓷器修復經(jīng)驗的行家,他為 “哥窯盤”的修復工作提出三點建議。8月2日,記者就此采訪了他。
【建議一】
浸泡清洗烘干需格外細致
故宮內的工作人員說,要修復“哥窯盤”需要一個周密的方案,高桂林這幾天也在仔細琢磨,要修復完整,最關鍵的一步是“清洗”。
高桂林介紹,宋代哥窯主要特征就是釉面上有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這種特質導致哥窯瓷器的韌性很差,再加上數(shù)百年的傳承、氧化、侵蝕等原因,瓷器的胎體已經(jīng)很酥了。“修復的第一步是清洗,哥窯瓷器洗起來尤其要下工夫,因為盤子本身就是開片的,縫隙中藏污納垢,只有清洗干凈,才能確保粘接效果。”按照高桂林的做法,通常是浸泡、清洗過后,再放入專用烤箱里烘干,讓水分發(fā)揮后再粘接,需格外細致。
【建議二】
高級特質粘膠才能匹配高端瓷
“粘接”作為修復瓷器的核心技術,考驗著修復者的技藝,而且用的膠也要精挑細選。“修復過的東西,有時候輕輕一掰就下來了,這就是用的膠有問題。我買的膠是進口的,10毫升的價格就達到130美元,可現(xiàn)在很多業(yè)內人士還在用10元一瓶的膠?隙ㄖ挥懈叨瞬牧希排湫迯透叨舜善。”
之后,高桂林介紹起工作室展柜上的各種文物,無論是青花瓷的盤、開片的花瓶,還是粉彩的碗,它們都是修復好的器物。記者盯著大大小小的瓷器研究起來,根本看不到修補痕跡。
【建議三】
用顏料打底后再彩繪
修復的最后一步是彩繪,在粘接處進行色彩或圖案的補差或描繪。“目前關于瓷器修復問題,國內存在很多觀點,一些老專家認為瓷器就不用修,修了也會老化,這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材料易變色、老化、修復壽命短來說的。但我并不是很認同,修復后之所以會出現(xiàn)問題,是因為用的顏料不對。我們目前用的材料是經(jīng)過多年實踐和時間考驗的,可以保證瓷器在常溫狀態(tài)下,100年不會質變。”因為涉及行業(yè)“秘密”,高桂林不便于公開顏料的配比方法,但他卻表示,如果故宮愿意讓他修復“哥窯盤”,他很樂意接手。“尤其是這種雖破損嚴重,但基本上沒有缺失瓷片,修復的把握更大。”
其實,對于哥窯瓷器的修復,高桂林有不少成功的經(jīng)驗,就拿他正在修復的一個乾隆年間的青色哥窯包袱瓶來說,這器物與故宮的“哥窯盤”工藝特征很像,雖不及故宮的年代久遠,但都是開片瓷,“瓶子是汶川地震時損壞的,送過來時是一堆碎片,我粘膠的時候就要先用顏料打個底,到時候再經(jīng)過彩繪工序,修復后無論是釉的顏色,還是上面的開片細紋都和原件沒什么差別。”高桂林篤定地說。
本報記者 孫軼瓊
■點擊
能不能修復完好?
“哥窯盤”受損后,馬未都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表示,盤子摔碎是無法修復的,高桂林卻否定了這一說法。他曾經(jīng)親手修復過一件“直徑不足17厘米、壁厚只有0.2厘米、碎成30多片、還有幾處缺失的元代青花瓷盤”。對著電腦中放大的圖片,高桂林向記者展示瓷盤修復后的細節(jié),連青花上彩的黑褐色凝聚斑都被呈現(xiàn)了出來。“永樂大盤、宣德官窯碗、元青花、宋代元代的官窯、哥窯及明清仿官窯、哥窯的器物等等,我們每年修復大約200—300件瓷器,很有經(jīng)驗。”高桂林說。
民間有一種說法,“瓷器缺個邊不值半文錢。”對此,高桂林說道,“這種宋代哥窯的藏品的文獻價值、工藝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經(jīng)濟價值,已經(jīng)屬于稀缺資源,每件藏品的出現(xiàn)都會給觀者帶來無限的遐想及豐富的審美享受,修好它們,傳承給后人,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
故宮處理責任人網(wǎng)民認為“偏輕”
據(jù)新華社電 故宮博物院官方網(wǎng)站3日發(fā)布消息稱,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故宮博物院對造成宋代哥窯瓷器損壞事件責任人作出處理,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對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警告處分。
對于這樣的處理,網(wǎng)民普遍表示不滿,認為處理過輕。為此,記者3日下午致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了解故宮博物院對事故處理依據(jù)。陳麗華副院長表示,此處理依據(jù)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guī)定》第10章“獎勵與懲罰”之第86條。
記者試圖進一步了解該條文具體內容,故宮有關方面表示,此為故宮博物院內部管理規(guī)定,不便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