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 [簡體版] [繁體版] [網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
 網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動態(tài) 網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產區(qū)德化 廣東 江西 山東 湖南 四川 河北 晉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藝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輔料 衛(wèi)浴陶瓷 陶瓷機械
 您的位置: 首頁>行業(yè)資訊>>產區(qū)動態(tài)>>其它>>|
迄今未解的哥窯之謎

發(fā)布:2011-8-13 8:32:59  來源: 廣州日報  [字體: ]

哥窯雙耳爐(宋)

哥窯貫耳長頸瓶(宋)

  日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的一件傳世哥窯瓷盤不慎被損壞,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層浪:除有些看熱鬧的外行紛紛譴責故宮不負責任外,有些業(yè)內人士也對哥窯的身世大做文章,這讓有關哥窯瓷器的身世之謎在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哥窯雖貴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而元、明、清的記述又甚為混亂。有人說哥窯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哥窯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傳世哥窯瓷的認定是個難題

  明初呂震撰《宣德鼎彝譜》記述:宣德三年(1428年),作為制造銅器的參考樣式,從“內府收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選得二十有九種”。這是皇家收藏哥窯瓷器的最早記載,時代為明初。就器型而言,《宣德鼎彝譜》記載有宋哥窯獅首馬蹄爐、宋哥窯低腳押經爐、哥窯的象耳大彝爐、哥窯豸首大彝爐等,明郎瑛《七修類稿修編》記載有哥窯之盤,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有哥窯帶耳爐、帶棱瓶。

  由于哥窯窯址一直沒有找到,人們過去對于哥窯瓷器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文獻記載。如明陸深(1477~1544年)《春風堂隨筆》記載:“哥窯淺白斷文,號‘百圾碎’。”明田藝衡《留青日札》卷六“哥窯條”:“有火碎紋,鐵足,胎土極堅細如鐵者。”明王士性《廣志繹》記載:“紫口鐵腳。”《遵生八箋》卷十四《燕閑清賞箋》記載:“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此外,乾隆皇帝御題的詩文也為認定哥窯瓷器提供了參考。丙申年春(1776年),乾隆為一件哥窯葵瓣口盤題詩:“處州精制擅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號有難兄。”辛丑年(1781年),他又在另一件哥窯葵瓣口碗上留下了“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恰似標坯相,而能完謐神……”的題詩。

  參照這些記載和實物,故宮博物院的整理者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始,在舊藏中認定了一批傳世哥窯器物。解放后,全國各地還出土了一批哥窯風格的器物,如北京元大都遺址、安徽安慶、繁昌、江蘇溧水窖藏和南京汪興祖墓、吳經墓等。這些瓷器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胎色呈黑、灰色或土黃色,有的呈“紫口鐵足”的特點。通常釉層很厚,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型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即所謂“百圾碎”,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最有特色的是較粗的裂紋呈現(xiàn)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xiàn)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習稱“金絲鐵線”。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認定的宋哥窯瓷器約有60件,其中以各式瓶、爐、洗、碗、盤為最多,瓶的種類有八方貫耳瓶、貫耳瓶、膽瓶、弦紋瓶等;爐有雙耳爐、雙耳三足爐、筒式爐等;洗有葵花洗、圓洗、菱花洗等;碗有葵瓣口碗、八方形、花口碗等;盤有葵瓣口盤、菊花盤等,此外還有小罐等。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花插、渣斗、單把杯、壺等器型。不過,由于前人記載的混亂以及哥窯窯址的迷蹤,這些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并不十分準確,其中很可能包含有南宋官窯、龍泉窯、元代杭州地區(qū)的其他窯口,明清時期仿哥窯器物等。

  為了徹底解決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難題,過去的幾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和陶瓷研究者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希望能夠找到哥窯窯址。但是,它到底在哪里呢?

  有說哥窯和龍泉窯是“兄弟”

  按照文獻的記載,一說哥窯在龍泉,與龍泉窯關系密切。

  據《春風堂隨筆》記載:“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處州之龍泉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按照陸深的說法,哥窯和龍泉窯是哥倆所燒。此后明清刊刻的文獻,如《浙江通志》、《七修類稿續(xù)稿》、《留青日札》、《事物紺珠》、《天工開物》、《景德鎮(zhèn)陶錄》、《稗史類編》等都有類似的記載。龍泉窯早已在上世紀初被陳萬里先生所研究確證,就在今天的浙江龍泉縣一帶。那么,龍泉窯是不是章生二所創(chuàng)燒,他到底有沒有一個哥哥呢?

  乾隆年間的《龍泉縣志》收有《章氏祠堂記》,稱章氏在龍泉是大族,北宋起就在該縣居住。但是找不到確切的家譜和實物資料,根本沒辦法確定章氏兄弟以及他們的活動時代。盡管浙江龍泉地區(qū)的燒窯人一直奉章家兄弟為窯神,開窯時必去祭拜,然而這也僅限于民間傳說。很顯然,通過這條線索發(fā)掘哥窯是很難得出科學結論的。

  20世紀初期,人們已經將解開神秘哥窯的鑰匙伸向了浙江龍泉地區(qū)的窯址,這里一時間挖窯風行。此后,陳萬里“八下龍泉”考察窯址,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亦多次進行調查和發(fā)掘。根據調查和發(fā)掘資料,部分專家認為龍泉縣大窯一帶以及溪口的瓦窯垟等五處窯址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黑胎青瓷,與傳世哥窯產品相似。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也對這些標本進行了化學分析,認為這種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統(tǒng)的哥窯。

  然而“相似”也好、“可能”也罷,還無法與傳世哥窯瓷器的特征完全吻合。要想確證哥窯就在龍泉縣,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和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浙江龍泉地區(qū)的大窯、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地分布著上百座窯址。此外,臨近的遂昌、云和縣,以及江西吉安永和窯、福建泉州碗窯鄉(xiāng)窯等都有龍泉窯類型的窯址。這些窯址中,是否就有尚不為我們所知的哥窯窯址呢?

  窯址在杭州,與修內司官窯一脈相承?

  杭州地區(qū)文獻中有所謂“哥窯”、“哥哥洞窯”、“哥哥窯”、“舊哥哥窯”等稱呼,凡此種種,是作者的筆誤,還是同一個窯的不同稱呼,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窯,目前還無法得知。

  元人孔齊《靜齋至正直記》記載:“乙未冬(公元1355年)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記載:“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廣志繹》有“官、哥二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蹲裆斯{》記載:“所謂官窯,燒于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這幾個文獻均提到杭州,其中王士性和高濂還提到了鳳凰山,說哥窯與修內司官窯俱取土于鳳凰山下。照此分析,想必哥窯的燒造地點相距鳳凰山也不會太遠吧!1996年,杭州鳳凰山下老虎洞南宋窯址的發(fā)現(xiàn)解決了困擾學術界幾十年的“修內司官窯”謎團。不僅如此,老虎洞窯址的元代地層出土了大量帶“八思巴文”的窯具以及與傳世哥窯相似的一類器物。據八思巴文專家翻譯,窯具上有“章(或張)記”的銘文,這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章生一的傳說。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元代地層的瓷片進行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其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比較接近,他們據此認為所謂傳世哥窯就是在老虎洞元代時燒造的制品。

  這一發(fā)現(xiàn)著實為哥窯的研究困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難道宋代哥窯真是子虛烏有,北京故宮收藏的哥窯瓷器均屬元代?抑或南宋的修內司官窯就是宋代哥窯,發(fā)展到元代就變成了元代哥窯?老虎洞窯址真是傳世哥窯瓷器的產地嗎?迄今為止,學界除了肯定老虎洞窯址有助于揭開哥窯之謎外,對上述幾種觀點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意見。爭論依舊,哥窯之謎依舊!

  瓷器鑒定

  一件瓷器的創(chuàng)作往往具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征。由于不同時代存在著不同的審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技術水平,從而制作出來的瓷器總是具有不同的特點。另外,一件瓷器的燒制往往具有較為鮮明的窯口特征。由于不同的窯口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藝,同一窯口不同時代也常常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藝,生產出來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一般來說,鑒定瓷器要從瓷器的斷代、燒制的窯口以及生產工藝幾個方面綜合來考慮。

  具體而言,我們要認識一件瓷器,首先要認真學習陶瓷發(fā)展史,了解不同時代瓷器的具體特征、窯口特征和生產工藝。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具體器型、胎釉、裝飾工藝等的細致觀察和認真比較,從而判別一件瓷器的真?zhèn)巍?/p>

  器型方面:仿品總是刻意去模仿真品,然而在大小、比例、協(xié)調性等方面總會出現(xiàn)細微的差別。

  胎釉方面:仿品很難模仿到惟妙惟肖,因為胎釉的原料揀選、淘洗、配比成分、燒成火候等沒有嚴格的標準,完全依靠古人的經驗積累,因此只要與真品進行細致的比較和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區(qū)別。

  裝飾工藝方面:包括胎裝飾(如鏤空、刻花)、釉裝飾(如色釉、開片)、彩繪裝飾(如釉上彩、釉下彩)等,歷代更是千差萬別,仿品也是良莠不齊,只要結合實物,認真觀察比較,種種仿制的伎倆就不會逃出我們的眼睛。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產品 更多...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 國際新聞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廣東產區(qū) 更多....
 >> 江西產區(qū) 更多....
 >> 企業(yè)新聞 更多....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