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藝術品、收藏市場相當“給力”,金銀幣、黃金藝術品、現(xiàn)代書畫等收藏品憑借抗通脹和高回報率的特點,行情一路看漲,這也讓很多人想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藝術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又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它的價格受存世量、品相、題材、設計、材質(zhì)、創(chuàng)作年代和手法、制作工藝,以及供求關系、時尚趨勢等的影響。
就拿名家字畫來說,這些名家必須區(qū)別于一般的畫家,必須在當時、當?shù)匾延忻?并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比如,齊白石那種篆意筆法給人留下了老辣古拙的感覺,與當時廣為流行的“甜”、“俗”畫風相反;傅抱石獨創(chuàng)“抱石皴”;李可染以“黑、滿、崛、澀”創(chuàng)立的“大團墨塊”;謝稚柳的“落墨法”;陸儼少獨創(chuàng)的“勾云”、“留白”法等,都使他們贏得了名家的稱號,他們的作品價格近年來屢創(chuàng)新高。因此,投資者想進藝術投資市場,必須具有“慧眼”,有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
筆者在一些專家免費鑒寶活動上看到,由于沒有鑒別藏品的專業(yè)能力,一些人只能通過專家鑒定辨真假。專家說你藏品是真的,價值數(shù)萬,往往藏家高興的手舞足蹈,專家一說藏品為贗品,要么黯然傷神,要么說專家不識貨。
專家作為藝術品研究和鑒賞的行家,在價格的判定上,比一般的“玩家”更具權威性。但專家未必就是時下“行市”的專家。如《鑒寶》欄目中專家估價有時與市場價位相差甚遠,使得藝術品投資風險較難把控。再者,有些專家恐怕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也有出于某種需要違心抬價或壓價的時候。
我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平時也喜歡收藏一些書畫、瓷器、古董等藝術品。筆者認為,藝術品收藏是門學問,只要你有鑒賞力,去研究和關心,都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收藏家與投資者。
去年,本人到景德鎮(zhèn)采風,在一集市上邂逅賣青花瓷片的老農(nóng),一塊瓷片價格從幾元錢到幾十元不等,我憑借平日積累的古瓷鑒定的經(jīng)驗,確定這是明朝后期的瓷片,便一股腦地全買下來,撿了個大漏。
如何在藝術品收藏投資上練就一雙“慧眼”呢?筆者認為,學習的方法無外乎一是自己潛心鉆研,二是多與藏友切磋,三是多接觸實物,四是虛心求教于行家里手。另外,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切忌急功近利,自以為是。不能盡信書本或是聽“故事”,這樣容易被贗品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