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樂閣現(xiàn)當代名家藝術陶瓷館館長崔友波與王錫良在交談
9月10日 ,抵達景德鎮(zhèn),對當代藝術陶瓷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進行了專訪。王老雖已90高齡,但依然十分健談。以下是根據(jù)王老口述進行的文字實錄。
關于珠山八友的作品
王錫良:近期很多人來找我鑒定作品,但大部分是假的。一對老夫妻在我樓下轉(zhuǎn)悠了很久找到我這里來,讓我?guī)兔﹁b定幾塊瓷板,價值不菲呀,但可惜都不是真的,有的是幾萬元買的,有的還是幾十上百萬元買下的。
藏樂閣藝術網(wǎng):如果說是幾萬元的可能很多人就當是買了個教訓,如果是幾十萬元的作品可能就很難接受了,也許會讓一些人在收藏的路上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是傾家蕩產(chǎn)的。
王錫良:是啊!也有高水平仿品,瓷板仿瓷板,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我叔父王大凡的作品,我通過一石一草能分辨出,哈哈。

王錫良《群峯碧摩天》
關于顏料
藏樂閣藝術網(wǎng):王老,民國時期的顏料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
王錫良:民國的顏料都是天然的礦物質(zhì),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還是非常的艷麗,其中有一部分是鵝卵石中的成分,玻璃質(zhì)的;現(xiàn)在用的化工顏料多一些,只有少部分是天然的。
王錫良:民國時候做顏料的商人都是非常有錢的,顏料價格不便宜。
民國時期的瓷器商人
民國時期南昌的瓷器專賣店最為有名的要數(shù)“麗澤軒”,專賣名家瓷器,老板是實業(yè)家梁兌石,經(jīng)常請景德鎮(zhèn)的畫瓷高手去坐堂,珠山八友是那里的常客。
王錫良:被“麗澤軒”請去的藝術家,如王琦七到八千大洋一年,王大凡約五百大洋,王步三百大洋。這些都是有協(xié)議的,只在南昌專賣。

王錫良《三十六峯》
關于作品風格
藏樂閣藝術網(wǎng):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王錫良:解放前,主要是模仿王大凡的東西,主要畫王大凡的風格,我最崇拜王大凡了。我與王大凡的兒子、女兒、侄子一起學。
王錫良:我主要是靠記憶來學,自己想辦法學習的,因為他們是王大凡的兒子和女兒,我和他們不同,不能看著模仿。
藏樂閣藝術網(wǎng):這正好展現(xiàn)了您在畫瓷器方面的天賦。當然這肯定與您早年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這么多年您大概出了多少件作品?
王錫良:不多,也記不清了。我是十三歲開始畫的,都是畫些小茶壺, 十五歲開始有自己的落款,大多畫的是人物和山水為主。
王錫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畫戒面,一毛錢一個,日本鬼子的飛機來了,我們都跑進防空洞了,就是我現(xiàn)在住的那后面,每天能畫五個戒面。
藏樂閣藝術網(wǎng):這在當時應該是筆很不小的收入了。
王錫良:哈哈,是啊。我十三歲到十八歲主要是以小的東西為主,戒面之類的。

王錫良《清風明月賞梅花》
解放初期的一些人和事
王錫良:五四年,當時叫做陶瓷工藝社。老藝人來恢復陶瓷工藝,二十多位,有搞雕塑的、繪畫、做胚等老藝人。那個時候我能拿到六十到七十元一個月。
王錫良:五四年三月,從北京來了三個專家,一位是國徽的設計者高莊,一位姓朱的教授,另一位是講師來給景德鎮(zhèn)的藝術家做培訓交流,他們使西北的剪紙藝術也融入到景德鎮(zhèn)瓷畫藝術中。
王錫良:五四年景德鎮(zhèn)選派了五位老藝人去北京,我就是其中一位,也是最年輕的一位,住在北京美術家宿舍,美協(xié)副主席接見了我們,當時來了很多全國的大美術家。
王錫良早年昌江寫生作品
關于寫生
王錫良:去北京學習后回來就開始寫生,第一次去南山寫生,用宣紙寫生,沒寫好,慢慢的先用鉛筆和紙。
王錫良:一九六一年去黃山寫生,也是第一次去外地寫生,待了一個多月。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共去了四次。
后記
隨后,王老拿出一些不同時期的寫生底稿供我們欣賞并為我們講解。
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寫生極其重要,離開了寫生就脫離了自然,脫離的人民群眾;其它的一切都是空想,是模仿。
在中國藝術陶瓷界王錫良被尊稱為泰斗,我想這是人們對這位“德藝雙馨”的老人最高褒獎。王老非常和藹,和筆者攀談中引導隨行人員向他提一些問題,使得我們再也沒有那么拘謹,我想這就是人民藝術家的大家風范。作為當代陶瓷藝術文化傳播者,筆者感受到了王老對陶瓷藝術傾注和奉獻畢生的精神,我想當前缺失的也正是青年藝術家應該去學習的,做藝人當如王錫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