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陶工藝有限公司廠區(qū)不大,是租來的平房,約3000多平方米。這里的主人是年輕的周木檀,窯變釉創(chuàng)造了夢幻的色彩,也創(chuàng)造了他美麗的人生。
與瓷結緣
周木檀出生于一個小山村的貧苦家庭,初中畢業(yè)后就去上了德化職業(yè)中專學校。在那里,他就愛上了陶瓷。
1993年實習期間,他去了上海,進入一家陶瓷廠開始了打工生涯。和大多數(shù)成功者一樣,他從最底層做起,注槳、制坯、打模、燒窯……每一道工序都做過,雕塑技藝也很高超。
1997年他輾轉去潮州一家陶瓷廠應聘,成了一名管理員。由于勤勞肯干,周木檀嶄露頭角,一年后被提升為廠長,實現(xiàn)了人生的第一次蛻變。這期間,他收獲了愛情。然而周木檀一直認為,他的根在美麗的家鄉(xiāng),在瓷都德化。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思想斗爭后,他于2003年回到了德化。
因窯知釉
在看似簡陋的辦公室里,大家被眼前猶如一個大石磨的陶瓷茶盤吸引住了,古色古香,凝重神秘。
“這是我們的創(chuàng)業(yè)特色,是窯變釉帶給我們夢幻的色彩。”周木檀說。
回到德化后,起初沒找到創(chuàng)業(yè)的路子,還是進瓷廠打工,直到2006年,他發(fā)現(xiàn)一些陶瓷在燒成過程中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經(jīng)過了解,才知道這是窯變釉。
周木檀說,窯火給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讓人回味無窮,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記”之類的美稱。窯變釉又因其形態(tài)極美,或如燦爛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如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chǎn)的銅紅窯變,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窯變已被視為一種祥瑞,甚至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chǎn)。
根據(jù)不同釉色還原機理,在不同高溫區(qū)域,通過點燒、內燒、分區(qū)補燒、快速升溫、瞬間降溫、內加氧泥、多次上釉,二次或三次燒成,利用氧化或還原的技術操控,不同釉色在不同溫度所產(chǎn)生的不同流動效果及驟冷后出現(xiàn)的結晶,最大限度地還原創(chuàng)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效果,從而達到渾然天成嘆為觀止的藝術境界。
“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玩的就是這釉。”他說。
2006年,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他創(chuàng)立了尚陶工藝有限公司,和窯變釉結下了不解之緣。
樂在釉中
“創(chuàng)業(yè)不難,但要有特殊的東西。”周木檀說。
十幾年來,他的陶瓷技藝已成熟,資金上有兄弟朋友支持,這釉,他覺得可以做得更大。“有了好東西,還怕沒市場嗎?”周木檀看到潛在的巨大市場空間,決定沉下心來,研究各種釉和土的配方,“陶瓷,這水乳交融的東西,總是讓人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無論釉料配方、施釉技巧、窯爐氣氛,還是火候控制,都需要付出無數(shù)探索與嘗試。周木檀不知多少次無功而返,多少次半途而廢,又是多少次將心血凝就的成品半成品打碎……有時,距離成功只有一丁點兒,可那一丁點,卻需要上百次試驗。
他拿起一個小茶壺介紹說,沒燒之前是白和鐵紅兩個顏色,燒成后中間多了黃色,可為這樣的一個神奇,他至少做了幾十次實驗。
他說,窯變釉瓷,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作品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兩件完全一樣的多彩高溫窯變瓷作品,100個陶坯一起放入1330攝氏度左右的爐火中,僅有2至3個成品能夠完整地出爐,成功率僅有2%-3%,最高紀錄也不過10%。
“有了產(chǎn)品,還要有特色,這樣才能適應市場。做的量少,但件件是精品。”這幾年來,在首屆福建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中,他的作品《歲歲平安》獲金獎,《星空》與《碗美》獲銀獎;在第三屆福建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中,作品《冰裂斗笠碗》獲金獎,《時來運轉》獲銀獎。
“我的公司叫‘尚陶’,‘尚’即為‘上’,將我作品做成上品,乃至上上品,這是我的終身目標。”周木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