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收藏的元代琺華彩瓷罐,均裝有酒。本組圖片均由北國網、遼沈晚報主任記者 王志東 攝
魏先生用他收藏的元代琺華彩瓷罐倒出酒來。
沈陽藏家魏先生昨日展示了他的5個距今約700年的元代晚期琺華彩瓷罐。令人驚訝的是,5個瓷罐均裝有酒,倒出來呈現金黃色,醇香撲鼻。據他介紹,他曾經和朋友打開一罐品嘗,香味三日不散。
對此,沈陽酒業(yè)方面的專家表示不可思議。他說,酒的保存非常難,一瓶上世紀50年代釀制的老龍口酒,保存至今也因揮發(fā)只剩半瓶。約700多年前的酒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
瓷罐落款1348年造
昨日,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在魏先生的收藏處看到了這5個元代琺華彩瓷罐,m華彩也稱法花釉,主要產地在山西晉南地區(qū),以及陜西、河南部分地區(qū),屬低溫色釉。最早的琺華彩出現在元代中晚期,到了明代琺華彩的用途較為廣泛,到了清雍正以后便漸漸停造。其特點:因表面采用堆貼技術,故紋飾圖案富有立體雕塑感,玲瓏華麗。
其中兩個瓷罐是全封閉的,封口處有一圈土黃色,魏先生說是古代用糯米封口的。這兩個瓷罐造型一樣,有40多厘米高,上有紅色的麒麟圖案,輕輕搖晃,里面是水聲,估計剩有三分之一。在底部有落款:“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張文進造”。經查詢至正八年是1348年。
另外3個瓷罐色彩艷麗,有鳳凰圖案,瓶口處是鳳頭造型,鼻孔處可以出酒。平時他用一個塑料袋封住鳳頭。魏先生當場倒出半盅酒,呈現金黃色的液體,很粘稠,掛杯,香味特殊,有點像窖香型,品一口,糯糯的,香香的,不像酒。魏先生說,他上一次搬酒,弄灑了兩滴,一個月了還可以看到印記。
品酒后嘴里三日留香
他介紹,10多年前他一次性購置了一大批元青花,其中就有9罐裝有酒。因為收藏瓷器數萬件,之前他并不知道這里面有酒,直到有一次,和朋友欣賞元青花,發(fā)現庫房里有酒香。這才發(fā)現琺華彩瓷罐竟然裝有酒。
消息不脛而走,很多酒廠找到他,希望能得到元代美酒做酒引子。他當然不賣。有一年,他們20個朋友聚會,集體喝了一罐元代酒。他說,那真是美酒,嘴里3日留香。渾身上下都通透,比現在所有的酒都好。他估計罐內酒應在30度以下。
瓷罐如何保存酒仍是謎
記者詢問,如果是元代酒,經過近700年,瓷罐上又有孔,就應該揮發(fā)掉。魏先生說,他感覺從瓷罐中倒酒很慢,里面應該有機關。使之不易揮發(fā),F在有孔的瓷罐里的酒也只剩下不到一半了。酒精濃度很低。
他還出示了鑒定證書。記者看到是由云南省收藏家協(xié)會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出具的檢測結果:“其相關成分與14世紀(1301年至1400年)晚期琺華彩瓷器數據符合較好。屬景德鎮(zhèn)窯產品。”他說,當初做鑒定時,需要測試氣壓,他非常怕罐內的藏酒被射出來。
魏先生介紹,元代人善飲酒,飲酒的社會群體十分龐大,宮廷貴族飲,文人士大夫飲,平民百姓飲,僧侶道士也飲。以制作原料可區(qū)分為糧食酒、馬奶子酒、果實酒(主要是葡萄酒)、及各種配制酒,幾乎囊括了現代酒品種的四大分類。為此,元朝政府頻繁實行禁酒令。他的兩個封閉的瓷罐是來自墓葬品,另外3個是窖藏品。
對于白酒到底能存多少時間,沈陽老龍口酒博物館館長趙志闖認為,白酒的儲存很難。如在恒溫恒濕的環(huán)境中存放時間會長一些。普通的酒也就能存放十年左右。館里一瓶60多年歷史的老龍口玻璃瓶裝封閉得非常好的白酒,目前只剩下一半了。而這已非常難得,如果是近700多年的酒,并有氣孔,如何存放得住呢?
學歷史的網友李倩質疑,即使是真的,幾百年下來米酒里也會滋出可怕的細菌,不能喝了。
北國網、遼沈晚報主任記者 王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