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歲的仲崇余是一位癡迷的收藏愛好者,古幣、銅錢、報紙、紀念章、瓷器等統(tǒng)統(tǒng)都喜歡,他最鐘情帶有沂蒙特色的民俗物品。退休后的仲崇余終于有時間整理自己的藏品,如今家里住房、儲藏室內(nèi)都是滿滿的收藏品,仲崇余計劃在蘭陵縣建一處沂蒙民俗館,希望能讓更多人去參觀,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
兩枚“康熙通寶”,引發(fā)收藏興趣
22日,在仲崇余的家中,記者注意到客廳的座椅上擺放著幾塊奇石和瓷器,仲崇余隨手拿起桌子上的一塊石頭就介紹起來,“你看這塊石頭,雖然是質(zhì)地普通,但是形狀特別像中國地圖……”提及家中每個藏品的來歷,仲崇余更是神采飛揚,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語:“這塊我在蒙山上撿到的,那個是我在古玩市場淘到的……”
仲崇余告訴記者,1993年的一天,他在單位的宿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兩枚“康熙通寶”,愛不釋手的他就開始收藏古幣,慢慢的收藏范圍越來越廣。到現(xiàn)在,仲崇余收藏的藏品既有古幣又有毛主席紀念章,既有瓷器又有玉器,甚至連《人民日報》他都收藏了滿滿的一個房間。
仲崇余表示,這些收藏都是個人愛好,比如收藏《人民日報》,是因為覺得一些國家大事件很有紀念意義,而報紙則會很好地記錄這個歷史瞬間。“除了收藏每天的《人民日報》,一些特殊日子,我會多收藏幾份,比如香港回歸、神五升天的報道等。”
儲藏室成收藏室,滿屋瓷器驚呆人
仲崇余的藏品種類繁多,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瓷器。在仲崇余的家中,隨處可見擺放在窗臺、桌椅、衣櫥上的精美瓷器,仲崇余隨手拿一個,便能娓娓道出其收藏來歷。
雖然這些瓷器價值并不一定高,但是仲崇余都是視若珍寶。沂蒙晚報記者注意到陽臺上有一件瓷器布滿裂痕,仔細一看瓷器是后期用膠粘好的。“唉,這個瓷器是不小心摔壞的,疼得我三天沒吃下飯去,后來我又用膠一點點粘了起來。”仲崇余說。
屋里的瓷器還沒有介紹完,仲崇余又拉著記者來到他的儲藏室。打開門的瞬間,記者驚呆了,整個儲藏室四周擺滿了展架,展架上擺放了各種大小不一的瓷器,粗略估計至少有三四百件瓷器。仲崇余表示,這都是他一點一點收藏起來的,只要遇到喜歡的瓷器,他都會想方設(shè)法地買來。“我收藏的瓷器價格不一定高,但是都是我比較喜歡的,而且我絕對不會賣出去。”仲崇余說,正是這種“只進不出”的原則,讓他的藏品越來越多。
付出精力收藏,收獲酸甜苦辣
收藏這么多的藏品,需要付出多少的精力與時間呢?仲崇余告訴記者,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退休了,可以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收藏上面,而年輕上班的時候,他只能靠周末和節(jié)假日的時間。“最初的收藏都是從廢品站淘貨,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收藏的意識,更沒有現(xiàn)在的古玩市場,一些年代久遠的物品都當廢品賣掉了,我那一箱子毛主席紀念章,就是有人當鋁賣到廢品收購站,然后我又給買來了。”仲崇余介紹稱,他最初的一些藏品都是從廢品收購站淘來。
在上世紀90年代,交通還遠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每到周末,仲崇余便騎著大金鹿自行車,從蘭山區(qū)的家中出發(fā)到河?xùn)|區(qū)、郯城縣,每到一地都是專找廢品收購站,如今這一路上的廢品收購站,他都了如指掌。“那時候都是天不亮出發(fā),一直到晚上才回家,帶幾個煎餅當干糧。”仲崇余稱。
幾乎所有的工資,仲崇余都用在了收藏上。“最初家里人也比較反對,后來也慢慢理解了。”仲崇余表示,收藏的路上有快樂,但是也付出了許多艱辛。
仲崇余告訴記者,其實他也喜歡收藏民俗物品,那些富有時代特色的物件都是他的最愛,比如沂蒙小推車、水壺、老式電話機等等,由于家里放不開,他便在蘭陵縣一個村蓋了幾間屋子,這些民俗藏品都放在了那里。“下一步,我準備將那里改建成民俗館,讓更多的人去參觀,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