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歷史悠久?脊虐l(fā)現表明,早在8000多年前,潮州的先民便在本土制造和使用了陶器,而商周時期,便已有原始瓷出現。唐宋時期,由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繁榮,加之對外交往貿易的進一步拓展,促使潮州陶瓷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宋代,由于沿海經濟發(fā)達,加之宋王朝與北方的西夏、遼、金等政權之對峙,由西域通往外地的陸上絲綢之路受阻,使東南沿海成為對外交往、貿易的通路,更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潮州自漢代便已有對外航線,此時也就更加繁榮。
宋代,潮州地處廣州和泉州兩大市舶司中間,貨物出口都十分便利。潮州城周圍綿延十多公里的陶瓷生產帶,以及當時屬于潮州府轄的梅縣水車窯、大埔高陂窯非常興旺,潮州成為當時嶺南的瓷都也絕非偶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潮州陶瓷,絕大部分是供出口之用,潮州陶瓷為適應外銷市場需要,不但制作了大量中國特色的陶瓷器,還制作了西洋風格的產品。潮州陶瓷這種以外銷為主的生產方式,一直成為本地陶瓷的主導。
特別是清康熙二十三年開放海禁后,潮州港口更是商賈輻輳,海船云集。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中,就把出口瓷稱為洋器,載有“專銷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這不僅說明當時景德鎮(zhèn)陶瓷的販運出口多是潮州人,而且以銷定產、式樣多變。后來,商人們干脆就近于本地組織生產,這些產品中,有一批依景德鎮(zhèn)、德化等地的產品式樣制作。以至現存的明代后期至入清一段時間的民窯青花制品,特別是日用瓷中的盤碗等物,從裝飾風格到紋樣上都很難辨清是江西、德化還是潮州窯的產品。到清末,來樣加工的增多,也不同程度影響了本地產品的結構。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中,仍有英碗、仿英杯等的生產。
正是這種深厚的陶瓷藝術積淀和活躍的海內外貿易,使潮州陶瓷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其他瓷區(qū)的一些優(yōu)秀技法與風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風格、又具世界性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