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陶藝發(fā)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后以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zhèn)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guī)模最大,一直延續(xù)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宣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致,但由于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yǎng)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
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fā)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致的目標。
嘉靖、萬歷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并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歷年間有名的、斗彩、成為后世彩瓷發(fā)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斗彩發(fā)展出來,“萬歷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于集中在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于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后,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后世爭相仿制的對象。正德年間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新聞來源:http://www.wenwuchina.com/a/60/23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