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珊
4月的一天,記者跟隨墨竹工卡縣文物局局長次仁朗杰,來到工卡鎮(zhèn)以東約3公里處的塔巴村采訪。據說,1000多年前,在塔巴村對面帕嘎曲巴山的曲念卓嘎修行洞里,有一位名叫益西多吉的修行者,偶然間把泥巴扣在自己的膝蓋上做成了碗狀,又模仿牛鼻子上的環(huán)做成碗的把手,由此發(fā)明了陶瓷制作技藝。如今,這一技藝已傳承千年,成為塔巴村群眾的傳家之寶……
塔巴村到了。皚皚白雪,終年覆蓋于它南側褐色青蒼的山巒之上,仿佛是在固守著一個千年亙古不變的誓言。墨竹工卡縣塔巴陶瓷生產合作社,就坐落在村前那山風吹過的坡地上。邁步進入,一老一少兩位村民正盤膝而坐,埋頭打磨著手中的陶罐。次仁朗杰指著一位老人告訴記者,他就是塔巴制陶技藝傳承人占堆。
占堆已60多歲,古銅色的臉上,深深地刻著一道道皺紋;兩只瘦長的大手,長滿了老繭。我們的到來,讓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兒。
面對歷史的厚贈,如何能做好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發(fā)展呢?聊到這個話題,占堆老人顯得有些擔心:“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不像我們把陶瓷制作當成一門手藝,很多人都去拉薩或者內地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在我們合作社,目前年齡最小的都已有30多歲,我最怕沒人學,不想讓傳承這么多年的制陶技藝失傳了。”
其實,老人的擔心,當地政府已經注意到了。
次仁朗杰介紹說,近年來,墨竹工卡縣不斷加大對特色產業(yè)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塔巴村民間傳統(tǒng)制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墨竹工卡縣投資100萬余元完成陶瓷燒制廠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江蘇省南京市援助采購了燒制設備;
2011年2月,拉薩市科技局與江蘇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經過商討,由該公司以示范工程建設的形式,承擔開展利用墨竹工卡縣工卡鎮(zhèn)陶土原料,開發(fā)生產具有藏域特色的陶瓷產品,建立工業(yè)化生產基地。為此,公司領導和科技人員多次進藏,從坯體配方、成型工藝、釉料配方到燒成工藝等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開發(fā),利用當地陶土資源,開發(fā)生產了近千件富有藏域特色的現代陶瓷產品。此外,墨竹工卡縣每年還會選派兩名以上懂陶瓷燒制技術的人員赴內地進修,進一步學習陶瓷燒制技術,將內地的先進制陶技術與西藏本土的傳統(tǒng)手工藝相結合,逐步培養(yǎng)了一批精通陶瓷手工藝的人員,使塔巴陶瓷手工藝文化得到有效傳承。
在此基礎上,墨竹工卡縣還多措并舉把各類陶瓷產品通過旅游紀念品的形式加以開發(fā)、傳播,從而提高了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打響了墨竹工卡縣的文化品牌,使之成為農牧民增收的新亮點。
次仁朗杰說:“我們已為此做了不少相關工作,今后,將繼續(xù)細化、深化,使上千年的文化藝術精華古為今用、古今相融,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現代藝術、現代潮流以及現代營銷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