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泉州德化的連紫華憑陶瓷作品《仿宋木雕觀音》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連紫華工作照
2015年12月2日,由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等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在浙江省海寧市舉行,我省摘回五朵“山花”。
記者獨家專訪了又一位摘回“山花”的作者——連紫華,他憑陶瓷作品《仿宋木雕觀音》獲得“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獲獎作品原型是國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連紫華的獲獎作品是陶瓷《仿宋木雕觀音》,這是一件仿宋代木雕像作品,原型是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做這件作品,我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總共做了十幾尊,最后才成功了這一尊。其實,這次送來參評的作品并不是完整的作品,略帶瑕疵。因為那尊完整的作品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連紫華說。
對照實物你就會發(fā)現,送來參評的這尊作品存在細微的開裂缺項,并不像完美的那一尊。陶瓷在燒制過程中極易開裂、變形,尤其是德化瓷,它同中國其他地方的陶瓷還不太一樣。為了追求陶瓷的質感,陶瓷的配方比導致其收縮比比較大,正常的陶瓷在3%-15%左右的縮小比例,但德化瓷基本在20%-23%,比例越大難度越高。
此外,做藝術品還要考慮到它的美觀,坐姿、站姿、形體、形態(tài)等都會影響燒程。作品成型后需待其自然風干才能入窯燒制,燒制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所以為什么會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做出塑像本身后卻無法燒制好,就必須從頭再來,來來回回做了十幾尊,難度大就大在這里。”連紫華說。
陶瓷生產涉及面廣,不像普通民間工藝屬于單純的手工藝品。它包括顏料的使用、燒程,即需經過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將瓷土燒制成陶瓷。這其中涉及的學科也很多,比如還要考慮到力學、熱能對作品的影響等。
連紫華說:“制作陶器的原料陶泥是有一定配比的,瓷土本身含有幾十種甚至更多的礦物質成分,比如高嶺土、長石以及石英,高嶺土含鉀、鈉、鎂、磷等礦物質成分,將它的比例搭配完美,才能燒制出比較好的白瓷作品。這種不同元素的配備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和經驗,需要很大的積累。”
瓷土配置需要經過很多次試驗,10次、20次甚至上百次,直到試驗出瓷土屬于高標準,即成型性很強。“有的瓷土沒配置好,根本無法加工,燒制之后很容易開裂,也有的瓷土配置好而燒程卻不行。要想找到配置的這個點,數次嘗試在所難免。”連紫華說。
做了多年的這個行當,連紫華一般憑借經驗,看一下,然后捏一下,再去感受一下,就能判斷出不同礦物質的含量多少。
個人瓷器作品展曾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半年
“最初選擇做這件作品,主要是看中它的原型在國家博物館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一款具有獨特風格的木雕像。”連紫華說,“這尊觀音像本身的藝術價值、雕刻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因為我本人2014年在國家博物館做了半年的個人瓷器作品展,當時我就考慮如何將陶瓷作品同國家博物館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選中了這尊觀音像。”
連紫華表示,他需要考慮的是既要保留這件作品本身的一些藝術結構不破壞,又要采用陶瓷來展示。原件的高度差不多兩米,燒成瓷器的高度差不多只有60多厘米。因此,在制作時有考慮將作品略微做一些調整。
將木雕的作品用陶瓷表現出來,這需要眼力去判斷適不適合做。“我長期做陶瓷,一個東西適不適合做陶瓷,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我當時看到那個作品就知道將其做成陶瓷作品非常有難度。”連紫華說。
“在做一個展覽時也要找出一個亮點、一個契機,將作品與國家博物館緊密聯(lián)系起來。假如找任意一件國家博物館中的作品,雖然說可能會容易,比如銅雕或是石雕,是相對容易將其做成陶瓷的,但無論是從燒程燃度、制作技法,還是藝術水準等方面都不能體現出我們的水平或者表達出效果。”連紫華說。
連紫華是德化本地人,做德化瓷器快30年了,他的作品都是以白瓷的佛雕像為主。他從小受周邊親戚、鄰居的影響,在不同的場合都會看到德化瓷器的制作。加之德化本身就是一個瓷都,是一個千年窯火不斷的產區(qū),因此從小受到這方面的影響非常大。
“小時候看到一塊很普通的泥巴,通過藝人的手藝,能變幻出各種你意想不到的作品,當時就感覺這很神奇,所以就選擇了去陶瓷學校學習。”連紫華笑著說。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肯定也有遇到挑戰(zhàn),佛塑像本身就有不同的宗教體系,比如大成佛宗、小成佛宗,他們的佛像標準以及每個時期的特點都不一樣。比如唐代的雕像特征是比較豐滿的,但是到宋代以后,這種風格已經慢慢轉變了,明代就是將宋代和唐代的一些觀念結合在一起,這跟每個時代的審美觀念有很大關系。”連紫華說,“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作品時,已經融入了現代人的一些審美觀念,所以說佛塑像在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點。”
融入文化和思想才是作品需要表達的內涵
德化瓷在明代發(fā)展到瓷器的一個頂峰時代,當時出現了一位號稱“瓷圣”的人物何朝宗。“我們現在仍在延續(xù)何朝宗留下來的一些技法及風格,但我在做造型時也會尋求改變,要在這些佛造型中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感,因為佛造像也屬于人物造像的一種,我們將其神化后表現得更為圓滿,因此創(chuàng)作者需要去思考它的表達形式和方法。”連紫華說。
眼下,他在尋找的表達方式是佛雕像不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用品,它放置家中用來供奉,具有功能性,只是一個用品,有一個標準,或許就不需要復雜地表現和變化。
“而我一直認為,佛雕像它是一個藝術品,而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用品。它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不單單表現技藝和技法,還包括思想、文化等傳承的結合。一個工藝品融入文化和思想,才能上升到藝術品的高度。”連紫華說。
如何將作者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讓它有思想有內涵,這才是作品最需要表達的。“這也是我做瓷器這么多年總結出來的,一個作品它所需要表達的一種精髓或思想,這不是老師能教授的,需要自己不斷學習和思考。”連紫華說。
此外,如何在傳統(tǒng)中融入當代文化?他認為首先是傳承,再結合這個時代對人物或作品的理解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的。
同時,連紫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佛雕像有研究。他認為,塑造一尊像,不是單純地還原,還原僅僅是將歷史重復表現,藝術成分會降低,而他是從不同的時期去借鑒。
說到傳承,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當中,在他看來,白瓷目前的傳承和保護比較好,現在老中青都有很多人在學習白瓷的制作。
“接下來,我仍會以德化瓷中的宗教佛像為主導進行創(chuàng)作,以后也會在這方面探索一些新東西,比如前段時間,我在白瓷與唐卡之間進行探索,在白瓷上用顏料做一些東西,在傳統(tǒng)白瓷工藝的基礎上做一些創(chuàng)新。”連紫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