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明年底,一本由閩籍知名收藏家出資,集合了近三十年來最新中國古陶瓷民間收藏精華之作的《中國古陶瓷大典》,將與收藏愛好者見面。
昨天,由閩籍知名企業(yè)家、收藏家邱季端牽頭組織的《中國古陶瓷大典》編寫大綱籌委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中國著名陶瓷評鑒專家丘小君,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葉文程,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從云,中國戰(zhàn)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會長姚政,上海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研究員許明等數(shù)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鑒定專家參與了此次活動。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親臨現(xiàn)場看望編委會成員,並鼓勵編寫好《中國古陶瓷大典》。
以年代劃分分五卷出版
昨天的會議確定了《中國古陶瓷大典》的名稱、編寫計劃及參與人員等。據(jù)悉,《中國古陶瓷大典》的主編單位為中國戰(zhàn)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主編為邱季端、丘小君,總顧問為葉文程、李輝柄、雷從云、趙青云、孫學海等業(yè)界資深人士。
據(jù)姚政介紹,這套書將以圖為主,結合權威理論,文圖并茂,集中展示近三十年來中國民間發(fā)掘并收藏的珍貴古陶瓷。“在收集素材方面,我們將重證據(jù)、輕推理,并帶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實用性。”
據(jù)姚政介紹,這套書將以年代劃分,共分五卷,包括漢唐、宋、元、明、清。印刷方面,為16開精裝,每卷約320頁。該書計劃通過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編寫完成,并在國內(nèi)出版。
民間收藏理論滯后
記者了解到,《中國古陶瓷大典》的編寫及出版費用為數(shù)百萬元,全部由邱季端出資贊助。
談及發(fā)起及資助這套書的出版,邱季端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認識到數(shù)量更大、品種更全、藝術價值更高的中國文物集中在民間收藏家手里。普通人鑒賞收藏文物,與讀書一樣,可以增加知識、陶冶性情,更可以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做出貢獻。
“不過,民間收藏群體在擴大的同時,相關的理論發(fā)展進度卻相對滯后,這嚴重制約了民間收藏的健康發(fā)展。”邱季端說,其中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是,目前市面流通的各種文物史書,主要以博物館的文物為依據(jù),但對這二三十年岀土的各類文物,這些文物史書沒有采錄,因此這些文物史書局限性極大,可以說謬誤不少。
邱季端表示,希望通過編輯出版《中國古陶瓷大典》,能修正此前文物史中的不足,進一步普及中國古陶瓷的發(fā)展知識。
國內(nèi)數(shù)十位專家參與
數(shù)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鑒定專家參與了此次活動。他們也將通過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中國古陶瓷大典》的編寫工作。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雷從云表示,從文物保護來看,博物館等官方機構收藏文物是一個方面,但更多更豐富的文物資源來自民間,所以應該鼓勵全民合法、健康地收藏。他希望,《中國古陶瓷大典》的編輯與出版,能填補此前的市場空白,進一步喚起人們對民間收藏的關注與支持,并加入到這一收藏領域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