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去交大看藝術展正成為一種風尚!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2016年4月16日,一場新雨后的上海交大,人頭攢動,無數(shù)企業(yè)家校友云聚交大徐匯校區(qū)機械樓新教學基地,見證“交大海外H16美學空間及陶瓷標本室”的開幕。在他們中間,不少校友攜帶老人、孩子前來參加,全家總動員,仿若趕赴一場藝術的盛宴,莊重而熱烈。
“作為以商科見長的繼續(xù)教育機構,為什么要辦這一場藝術展呢?培養(yǎng)有藝術家氣質的企業(yè)家,做有人文溫度的商學院,這是我們的初衷,而交大海外也是我們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將人文課程率先引入企業(yè)家課堂的商學院之一。”作為這場展覽的主辦方,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劉牧群介紹說,高校來舉辦一場非營利性的藝術類專業(yè)展覽,難度可想而知,此次活動從策劃組織到開展,歷時近2個月,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學院師資、廣大企業(yè)家校友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是國內高校中企業(yè)家校友帶動大量社會機構“眾籌”藝術的一個成功案例。來自學院《藝術品鑒賞收藏與投資高級研修班》的特聘講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素有“青花王子”美譽的張浦生教授以及蔡曉、張崢等企業(yè)家校友成為這場活動的重要推手。正是在企業(yè)家校友和學院師資的共同推動之下,來自全國各地的16位優(yōu)秀畫家,帶著總計124幅風格各異的藝術精品來到交大參展,促成這一場彌足珍貴的藝術饕餮。
更特別的是,這是一場辦在教室走廊里的“流動的畫展”,一幅幅作品分布在三個樓面的教室外部的長廊中,每年近萬名企業(yè)家學員在此上課,他們將每天流連在藝術長廊中,課內課外都將無不是教育的熏陶,被稱為“流動的畫展”。畫展不會落幕,將常年舉辦,每次分不同主題展出,不斷更新展品。本次的展覽以“多元初始”為主題,圍繞國畫、油畫、陶片、瓷器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xiàn)出多元而高超的藝術水準,將吸引更多的藝術家加入其中。
許多企業(yè)家校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還為此帶來了他們珍貴的收藏品與校友共享,校友無不一睹為快。眾多藝術家還現(xiàn)場揮毫,留下一幅幅精彩絕倫的藝術作品。
和畫展同期開幕的還有新建立的“陶瓷標本室”文物展,由我院特聘講師張浦生教授借展,200余件陶瓷片展品琳瑯滿目,集青瓷、白瓷、彩瓷各種系列,貫穿西漢、唐、五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絕大多數(shù)藏品都是首次展出。
在機械樓新教學基地田浩廳,藝術家嘉賓和廣大校友共聚一堂,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從多元中尋找”學術研討會。劉牧群院長在致辭中對參展的藝術家們表示感謝,他認為,教育機構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條件將中國人文藝術的精神和財富傳承下去,海外教育學院要率先擔當這個使命。同時,學院還要運用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校友力量,和政府機構加強對接,為藝術搭建平臺,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而這場活動則是剛剛“起航”,遠大航程已然開啟。
張浦生教授也回顧了自己求學的經(jīng)歷和半個世紀以來從事考古收藏研究的深切感受,他認為學習藝術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精神生活。他以自己在國外的親身目睹作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的認同和珍視,希望更多的國人能傳承國之瑰寶,發(fā)揚光大。
在嘉賓分享環(huán)節(jié),本次活動策劃人蔡曉,上海理工大學教授、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徐善循,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李金遠,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超,代表16位參展藝術家進行了藝術觀點分享。他們表示,教育和藝術息息相關,不僅影響著國民素養(yǎng),更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同時,教育的平臺不僅扮演知識的傳播者,同時通過價值的評估和提升搭建起藝術的產(chǎn)業(yè)體系,承擔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價值再造,所以這場活動可謂意義非凡。
如今,在交大的徐匯校區(qū),越來越多的校友已經(jīng)知道了一個被稱為“交大海外H16美學空間”的藝術走廊,攜同學和親友看展儼然周末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個空空的教室走廊,做成了一個洋溢藝術氣息的美學空間,名家匯聚,百花齊放,相信未來將會從這里走出越來越多賦予藝術家氣質的中國企業(y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