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桃李芳菲。3月18日至19日,為期兩天的南靖海絲·東溪窯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荷蘭、德國、瑞士、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港澳臺地區(qū)和大陸數(shù)十家考古所、博物館、高校等文博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學術“大伽”參加了會議。研討會期間,這些“大伽”還深入到東溪窯遺址,通過實地考察,共享海絲·東溪窯這一彌足珍貴的陶瓷文化遺產。
在地處龍山鎮(zhèn)群山環(huán)抱中的東溪窯遺址,來自海內外的專家被眼前龐大的遺址群所震撼。荷蘭普林斯霍夫博物館前館長伊娃女士指出,在荷蘭和德國的博物館,有很多東西也是民間用的陶瓷,不知道在哪里做的,什么時候做的,所以東溪窯的發(fā)現(xiàn)非常的重要,“真的希望中國的同志來歐洲告訴我們”。
東溪窯是明清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陶瓷對外貿易的重要實物遺存,其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在同時期沉船中也多有發(fā)現(xiàn),例如在印度尼西亞泰興號沉船中就發(fā)現(xiàn)有東溪窯瓷器,其所采用的橫室階級窯技術對日本窯業(yè)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來自日本沖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森達也表示,在日本的友田、京都、瀨戶,很多都模仿漳州窯的東西,進口漳州窯的量特別多,產生的影響特別大。專家認為,東溪窯歷經二三十年的孝感發(fā)掘,只是在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和了解的。現(xiàn)在地方政府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特別是在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把東溪窯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名單。他們希望,東溪窯的歷史價值,將來能夠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會有更多的文化發(fā)展與交流,讓更多的人清楚和了解東溪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