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陶瓷是人類文化進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視為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和人類文明的歷史見證。
古陶瓷修復技藝其實是中國古老的一項傳統(tǒng)技藝,《景德鎮(zhèn)陶錄》中就記載了景德鎮(zhèn)陶工粘合碗盞的方法。“粘碗盞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篩,凈細石灰少許,杵數(shù)百下,忽化開入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干。自不脫,勝于釘鉗。但不可水內(nèi)久浸。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這也許是最早的關于陶瓷修復的記載了。
現(xiàn)代古陶瓷修復的類型主要有:考古修復、博物館展覽修復、商業(yè)修復這三種類型?脊判迯秃筒┪镳^展覽修復都要求在修復過程中無損傷修復,還原陶瓷本來的面目,達到修舊如舊的標準?脊叛芯啃迯涂梢哉f是三種修復類型中最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將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補上,打磨修型,恢復原樣即可。商業(yè)修復則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如修復水平不到,則不利于展覽和交易,如修“過”了,則很容易修舊如新,造成文物破壞。目前社會上的修復還是以博物館展覽修復為多。

其他有關古陶瓷修復的方法,還有:
1、“金繕”修復。即將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天然大漆不會造成化學污染,金粉裝飾性較強。

2、“鋦釘法”。這是民間保留的一種傳統(tǒng)修復工藝,做法是在瓷器碎片上鉆孔后,使用金屬鋦釘,將瓷器碎片重新鉚釘在一起。這種修復因為技術的限制,只能恢復器物的使用功能,不但無法恢復器物原貌,而且對胎釉造成更多損害。
3、“熱修”。即用釉料等材料將器物拼接之后入窯重燒。這種修復方法不但損害、歪曲了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而且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不被文物修復專家采用。
鋦釘前
鋦釘后

文博領域中古陶瓷的修復不能采用“鋸釘法”和“熱修”,因為這兩種修復方式都會對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
作者孫不器,轉摘自“江蘇文博修復”公眾號,部分圖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