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泉州德化縣的“中國白藝術宮”中,德化白瓷薄如蟬翼的蕾絲裙邊、紛繁復雜的花瓣、手持青龍偃月刀巍然屹立的關公像……無不透露著別具一格的設計和精巧的工藝。在福建泉州德化縣的“中國白藝術宮”中,德化白瓷薄如蟬翼的蕾絲裙邊、紛繁復雜的花瓣、手持青龍偃月刀巍然屹立的關公像……無不透露著別具一格的設計和精巧的工藝。
“中國白藝術宮”負責人、國禮名家陳仁海說,這批白瓷工藝品有許多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同時使用了智能化的燒制設備與方法,不斷修改、調整燒制的溫度等數(shù)據(jù),使得制成的瓷器晶瑩剔透而又圓潤飽滿。
福建德化與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并稱中國三大古瓷都。德化陶瓷以“白”見長,以溫潤的胎體與精妙的雕工著稱,被譽為“中國白”。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助推了泉州港的興盛。
去年9月,在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入選國宴瓷和國禮瓷的德化白瓷亮相。實際上,近年來德化在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燒制工藝、厚植陶瓷文化的同時,鼓勵企業(yè)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和人才,大力推動陶瓷產業(yè)轉型升級。
尤其是該縣在生產加工方面大力推廣“以電代柴”,用高溫電熱窯爐替代傳統(tǒng)柴燒窯,全縣70%的陶瓷企業(yè)實現(xiàn)了以電燒瓷,既環(huán)保又促進了行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
德化——這個位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市的小縣城,正在告別傳統(tǒng)“小作坊”式的經營模式,向“世界陶瓷之都”的產業(yè)化之路大步邁進。
創(chuàng)建于1995年的德化協(xié)發(fā)光洋陶瓷有限公司,如今就擁有全自動日用瓷生產線、胚體直接印花技術,以及自動控制的氧化、還原本燒隧道窯,實現(xiàn)了自動化、可連續(xù)化、規(guī)模化生產,年產量可達1500萬件。
德化協(xié)發(fā)光洋陶瓷有限公司研發(fā)部經理范燦明向記者介紹,該公司以生產高檔日用瓷、酒店用瓷為主,大部分產品出口海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我們的產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家的銷量、銷售額都有明顯的增加。”他說。
走進德化城關的順美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可以看到兩條長達二十米的隧道式窯爐。窯爐可以設定800至1300攝氏度不等的溫度,通過智能控溫,實現(xiàn)高效率、高品質的陶瓷生產。
據(jù)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介紹,該集團以生產西洋工藝禮品瓷為主,產品遠銷海外80多個國家。“起初我們以出口歐洲國家為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也建立了越來越大的朋友圈,拓展了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在鄭鵬飛看來,在德化的陶瓷工藝中注入出口國的當?shù)匚幕,可以做到既符合當(shù)厝说男枨笥植粩鄤?chuàng)新。
截至目前,德化已有陶瓷企業(yè)2600多家,從業(yè)人員10多萬人,去年產值227.4億元人民幣。目前,德化縣是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該縣提出,力爭到2020年陶瓷年產值突破300億元人民幣。
今年1至5月,德化對“一帶一路”沿線的39個國家有過出口業(yè)績,合計出口1342.96萬美元,同比增長41.21%。
產業(yè)“走出去”的同時,德化縣也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廣“德化瓷文化”,通過邀請海內外藝術家走進德化,設立中國白瓷藝術振興基金,舉辦德化白瓷藝術展、世界陶瓷藝術大獎賽等,推動“中國白再出發(fā)”。
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近幾年,隨著德化白瓷在世界上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前來博物館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也有很多藝術家前來學習陶瓷燒制工藝。“德化白瓷確實是一張名片,希望能重振古代‘雄風’。”鄭炯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