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往和車間管理人員在交流提高產品質量的方法。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直到今年1-5月的訂單完全出貨了,才真正讓我松了口氣。”在德化縣佳旺達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家往說,公司在疫情期間,密切聯系新老客戶,在穩(wěn)定訂單生產的基礎上,員工加班加點按時出貨。
“對于困難,總要勇敢面對。”李家往說,公司在發(fā)展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他都能從容應對。正如他所說,在實現小康生活的路上,我們當奮斗不息。(李宏圖 文/圖)
帶120元生活費“闖”瓷都
李家往,祖籍永泰縣,1976年出生于洑口鄉(xiāng)紫山村溪里自然村,那是個偏遠的小山村。初中畢業(yè)后,他在家待業(yè)兩三年,跟隨父母做些農活。一顆躁動心總是向往著外面的世界,總想著什么時候走出大山。
可是,現實并不美好。由于只初中畢業(yè),再加上沒有什么特長,李家往一直找不到穩(wěn)定的工作,在晉江兩年多后又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小山村一定沒有出頭之日。”李家往說,空有一身力氣,也使不上勁。那段日子,可以說的人生最陰暗的。
“再這么下去,別說毀了自己的青春,人生也就完了。”李家往說,一定要找一條出路。經過一番思考,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學一門手藝,至少可以先養(yǎng)活自己。
那是1996年,他到德化縣水口鎮(zhèn)學開貨車跑起了運輸。幾年的經歷,他依然沒什么收獲,只是見識多了些,他目睹了德化有很多陶瓷廠,很多人從事陶瓷這個行業(yè)。
2000年,他懷惴120多元的生活費,也是所有家當,又只身來到德化城關,為一家陶瓷廠開車。起初從事裝貨送貨等重活,接著到車間整理樣品,幫廠里寄貨、驗貨、送貨等。
“這一呆就是7年。”李家往說,這七年,他靠一雙勤勞的雙手,有了自己溫馨的小家,也在德化城區(qū)買了房,和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一樣,過著不緊不慢的日子。
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負債50多萬元
“要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就要有自己的事業(yè)。”李家往說,而在德化,最好的事業(yè)是陶瓷,做好陶瓷,好日子就不遠了。
2008年,他在城后工業(yè)區(qū)租下了500多平方的廠房,做起了陶瓷小工藝品,或為一些大的陶瓷公司代工生產,或是自己接單,走外貿之路。
萬事開頭難,特別是資金,是每一家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陶瓷企業(yè)都要面對的問題。工人工資,陶瓷原料,還有產品開發(fā)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剛開始一年多,資金投入較大,再加上訂單量少,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負債50多萬元。
畢竟是農村出來的,很多人不理解?吹阶约耗敲葱量,父母雖然沒說,但也是很擔心。“人往往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才能發(fā)現自己的潛能有多大。”李家往說,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天無絕人之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有一認識多年的好朋友,經他介紹接到一批舊樣品加工。2009年,僅不到半年的時間,李家往就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好在我堅持下來了,如果在當時放棄了,就沒有現在的我。”李家往說,有了這么一段經歷后,他明白了一定要走自己的路,還是要繼續(xù)加強產品開發(fā),多與客戶接觸,多爭取訂單。
此后幾年,李家往的客戶年年在增長,訂單量也是成倍提高。到了2013年,出口額達到800多萬人民幣。2013年9月,他正式注冊了“福建省德化佳旺達陶瓷有限公司”。
美好生活是靠奮斗出來
“現在輕松多了,但不是放松的時候。”李家往說,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絕不能放松警惕,要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2017年,李家往在城東購置了9畝多的工業(yè)用地,建起了兩棟廠房建筑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去年12月,他正式搬到新廠房,并擴大產能。
為此,李家往和平時一樣每天早早地到公司上班,經常進車間和管理人員、工人打成一片。“產品的質量是我們的生命線,一定要把好每個關口,把最優(yōu)質的產品交給客戶。”李家往說,這么多年來,他一直把質量放在首位,此為公司的致勝法寶。
“應該感謝這個時代,只要敢于奮斗,生活總會好起來的。”李家往說,公司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業(yè)務量在穩(wěn)定增長,公司也不斷壯大。
近三年來,佳旺達陶瓷公司每年納稅額都在300多萬元以上,自營出口創(chuàng)匯每年超400萬美元。2017年和2018年,公司被福建省科學技術廳授予“福建省科技型企業(yè)”“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yè)”;2019年,被泉州市評為泉州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十佳企業(yè)”;2015年和2018年,被德化縣評為“扶優(yōu)扶壯企業(yè)”“優(yōu)秀成長型工業(yè)企業(y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