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麥當勞”概念,讓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老板,變成香港大亨李嘉誠以及荷蘭霸菱基金鎖定的投資對象,緊接著又被菲律賓最大的快餐連鎖集團快樂蜂(Jollibee Foods Corp.)以其海外子公司的名義用22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永和大王85%的股份。這幾次資本運作把永和大王的創(chuàng)始人林猷澳,一下子拱上中國大資本舞臺。
就在1995年12月12日,永和大王第一家店在上海開張的時候,總的投資才5萬美金。而現(xiàn)在,永和大王在全國已有85家店,年營業(yè)收入達到了3億多元人民幣。
從林猷澳的簡歷中,我們看到,他畢業(yè)于企業(yè)管理系,原本在美國的家族生意是印刷業(yè),1993年來中國經(jīng)商,曾先后擔任過一家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及錢柜KTV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是直到做了永和大王,才真正展現(xiàn)出精明的生意頭腦。
賣油條年收入三億元
紅白相間的門店標示,一個和藹的老年人頭像,這個酷似美國快餐巨頭肯德基的門面設計已漸漸為人們熟悉,這便是1995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鋪的“永和大王”。
永和大王在上海開張,最初的主打食品就是豆?jié){和油條。這一慣例也保持到了今天。截止到今年2月,永和大王已經(jīng)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深圳等城市開業(yè)80家直營分店,5家加盟店,工作人員總數(shù)超過3000名,年營業(yè)收入3億元,成為專業(yè)從事中式快餐連鎖經(jīng)營管理的大型餐飲集團。
賣的是單價2元的油條、豆?jié){,怎么可能做到年營業(yè)額3億元?
讓“小本”變成“資本”,是執(zhí)行總裁林猷澳改變命運的關(guān)鍵。思考型的林猷澳,每星期打兩天高爾夫,但是腦子里卻是永和大王的全中國布局。
大者恒大,是大市場的法則,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有經(jīng)濟規(guī)模。7-Eleven沖不到500家店前也是虧本的,林猷澳盤算著,永和大王至少要沖到50家,才有經(jīng)濟效益。
5萬美元顯然滾不動大市場。雖然兩年內(nèi)就開了8家店,但是8家店的利潤,并不足以支撐永和大王成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
林猷澳動人的“中國麥當勞”概念,讓李嘉誠的加怡新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基金在1997年找上了門。投資200萬美元、持股三分之一,有了風險資金的注入,永和大王的開店速度一下子沖到了18家。
規(guī)模雖然快速擴展,但燒錢的速度更快。賺的錢不斷投入,加上拉長戰(zhàn)線后的管理支出,永和大王單店的收入由原先的1.2萬元人民幣,驟降至8000元,首度陷入虧損。
當時加怡新亞合約到期,要求退出;股東不諒解為誰辛苦為誰忙。“風險基金進來后,四年中我們沒拿一毛錢分紅。”李玉麟忍不住抱怨。
林猷澳認為,引進風險基金是“小本做大”的惟一可能,兩個在牌桌上認識的合伙人,開始首度面對能否共患難的考驗。
李玉麟最后選擇了信任,因為沒有風險基金,永和大王不可能有當時的規(guī)模。
雖然兩年后加怡退出,林猷澳的夢想?yún)s照樣吸引霸菱,霸菱以更大的手筆,拿出1100萬美元投資永和大王?焖贁U店,讓永和大王連續(xù)虧損4年,但是果真如林猷澳預期,一旦沖破50家開店數(shù),“2002年我們終于開始獲利。”他說。
而到了2003年,開店數(shù)達到80多家,營業(yè)收入突破3億元。
掌握連鎖店經(jīng)營竅門
快餐業(yè)是一項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但永和大王的成功引來了風險投資者的青睞。1997年底,永和大王的連鎖店發(fā)展到了9家。一天,林猷澳回到辦公室。秘書告訴他,有位香港的蔡先生找他,留言板上記著:“我是長江集團下屬的香港加怡風險基金投資公司的董事,對永和大王有投資意向。”
什么叫風險基金,林猷澳趕緊給做金融的朋友打電話。那位朋友聽明白以后說,風險基金一投資就是200萬美元,憑你們的這種規(guī)模,風險基金是不會投資的。不過,林猷澳還是試探性地給香港的蔡先生發(fā)了一份傳真。對方很快便給了肯定的答復。雙方洽談的結(jié)果是,永和大王接受對方入股,出售三分之一的股權(quán)。
從此,永和大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真正成為了一家公眾性公司,企業(yè)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已步入國際化的軌道。
有了錢,開店的步伐大大加快,1998年底達到18家。但是,遺憾的是基金的介入并未帶來盈利的增加,永和單店的日均收入由12000元降至8000元,而且首度陷入虧損。此時,加怡按合約到期,要退出。